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徒步汉长安之(35)——建章宫遗址

(2013-07-22 16:49:45)
标签:

旅游

徒步汉长安

建章宫遗址

柏梁台

神明台

    建章宫是西汉著名宫殿,在汉武帝时期几乎超于未央宫,上周末去对现存遗址实地探看,仅找到了高堡子村的前殿遗址,孟村的神明台遗迹,再就是太液池遗迹,前殿遗址周围为民居所包围;孟村的神明台遗址四周也被压缩很多,台上是老百姓的菜地,据说过去挖防空洞,所以顶上有塌方的现象,上面立一铁塔,据说原来有一木塔;太液池因地势低洼,现在就是一苗圃,里边三山遗迹上在;回来在网上一看,还有双阙遗址,据说在双凤村,只有以后抽时间去。根据网上所述,现将建章宫基本情况摘录如下:

徒步汉长安之(35)——建章宫遗址
                                     (高堡子村的建章宫前殿遗址)
徒步汉长安之(35)——建章宫遗址
                                       (遗址上的小庙)
徒步汉长安之(35)——建章宫遗址
                                         (应该是汉代杵石)
徒步汉长安之(35)——建章宫遗址
                                        (枯藤盘结处可见汉代瓦片)
徒步汉长安之(35)——建章宫遗址
                                         (夯土堆高出可见汉代青砖)
徒步汉长安之(35)——建章宫遗址

徒步汉长安之(35)——建章宫遗址
                                       (遗址下的民居)

建章宫是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建造的,武帝为往来方便,跨城筑飞阁辇道,从未央宫直至建章宫,建筑组群的外围筑有城垣。宫城中还分布众多不同组合的殿堂建筑。规模宏大,拟于未央宫,有“千门万户”之称。武帝曾一度在此朝会、理政,新莽末年毁于战火。建章宫遗址位于三桥镇北的高堡子、低堡子等村一带,在汉长安城直城门外的上林苑中。今地面尚存并可确认的有前殿、双凤阙、神明台和太液池等遗址。《三辅黄图》载:“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

    建章宫的布局来看,从正门圆阙、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宫形成一条中轴线,其他宫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围以阁道。北部为太液池,筑有三神山,宫城西面为唐中庭、唐中池。中轴线上有多重门、阙,正门曰阊阖,也叫璧门,高二十五丈,是城关式建筑。后为玉堂,屋顶上有铜凤,高五尺,饰黄金,下有转枢,可随风转动。在璧门北,起圆阙,高二十五丈,其左有别凤阙,其右有井干楼。进圆阙门内二百步,最后到达建在高台上的建章前殿,气魄十分雄伟。宫城中还分布众多不同组合的殿堂建筑。璧门之西有神明,台高五十丈,为祭金人处,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承接雨露。

徒步汉长安之(35)——建章宫遗址
                                     (太液池文保碑)
徒步汉长安之(35)——建章宫遗址
                                     (应该是太液池内三山遗迹)
徒步汉长安之(35)——建章宫遗址

徒步汉长安之(35)——建章宫遗址
                                           (太液池苗圃)
徒步汉长安之(35)——建章宫遗址
                                        (孟村神明台遗迹)
徒步汉长安之(35)——建章宫遗址
徒步汉长安之(35)——建章宫遗址
                                     (汉城湖公园的神明台雕塑)
 徒步汉长安之(35)——建章宫遗址
                                    (神明台被挖的洞)
徒步汉长安之(35)——建章宫遗址

徒步汉长安之(35)——建章宫遗址
                                     (神明台部分断层)
徒步汉长安之(35)——建章宫遗址
                                        (神明台顶部)
徒步汉长安之(35)——建章宫遗址

徒步汉长安之(35)——建章宫遗址

徒步汉长安之(35)——建章宫遗址
    建章宫前殿遗址位于高堡子村,其高大的夯土台基仍残留地面,上有巨大的柱础石。出土有西汉常见的几何中纹铺地方砖和“天无极”、“长乐未央”瓦当等,其西北的东柏梁村还出土有一长方形陶质建筑脊饰构件,上有“延年益寿,与天相待,日月同光”12字篆铭。

    双凤阙遗址位于双凤村东南,西距建章宫前殿约700米,是建章宫的东门,因其上装有两只高丈余的鎏金铜凤凰而得名,现仅残存阙形夯土台。

神明台遗址位于六村堡乡孟家村东北角,现仅存一大块土基,高10米,东西长52米,南北宽50米。武帝老年慕仙好道,于公元前104~100年修造神明台。神明台是建章宫中最为壮观的建筑物,高达50丈,台上有铜铸的仙人,仙人手掌有7围之大,至于仙人之巨大可想而知。仙人手托一个直径27丈的大铜盘,盘内有一巨型玉杯,用玉杯承接空中的露水,故名“承露盘”。汉武帝以为喝了玉杯中的露水就是喝了天赐的“琼浆玉液”,久服益寿成仙。神明台上除“承露盘”外,还设有九室,象征九天。常住道士、巫师百余人。神明台保持了300多年,魏文帝曹丕在位时,承露盘尚在。文帝想把它搬到洛阳。搬动时因铜盘过大而折断,断声远传数十里。铜盘勉强搬到灞河边,因太重再也无法向前挪动而弃置,后不知所终。神明台历经2000多年风吹雨打,至今只余千疮百孔的夯土台基,立于台上观赏,仍可遐想“立修基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的古汉风韵。

    汉太液池遗址亦称泰液池,建章宫池名。《三辅黄图》卷四载:“太液池,在长安故城西,建章宫北,未央宫西南。太液者,言其津润所及广也。”太液池位于建章宫前殿西北,以象北海,占地10顷,是渠引昆明池水而形成的一个范围宽广的人工湖。遗址在三桥镇高堡子、低堡子村西北一片洼地处。池北岸有人工雕刻而成长3丈、高5尺的大石鲸,西岸有6尺长的石鳖3枚,另有各种石雕的鱼龙、奇禽、异兽等。池中建有高达20余丈的渐台。为了求神祈仙,汉武帝还在池中筑有三座假山,以象东海中的瀛洲、蓬莱、方丈三座神山。《西京赋》曰:“神山峨峨,列瀛洲与方丈,夹蓬莱而骈罗。”《拾遗记》曰:“此山上广中狭下方,皆如工制,犹华山之似削成。”太液池岸边湖中,有各种动植物。《西京杂记》卷一载:“太液池边皆是雕胡、紫萚、绿节之类”,“其间凫雏雁子,布满充积,又多紫龟绿龟;池边多平沙,沙上鹈鹕、鹧鸪、鵁?、鸿,动辄成群。”《汉书·昭帝纪》载,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春二月,有“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汉昭帝为此作歌云:“黄鹄飞兮下建章,羽肃肃兮行跄跄,金为衣兮菊为裳;唼喋荷行,出入蒹葭,自顾菲薄,愧尔嘉祥。”太液池湖光水色,山水相映,景色宜人,是建章宫中著名的风景区。池中置有鸣鹤舟、容与舟、清旷舟、采菱舟、越女舟等各种游船。汉成帝常在秋高气爽之季与后妃赵飞燕泛舟戏游于湖中。太液池作为一个大的人工湖,为建章宫提供了大量蓄水。建章宫北为太液池。《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形成的“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1973年2月,在高、低堡子村西侧发现一件长4.9米、中间最大直径为1米的橄榄形石雕,就是当年池边的石鱼。

    目前考古队在建章宫遗址小范围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了可观的成果。所发掘遗址为一号遗址,地处建章宫内太液池西岸。发掘面积2420平方米。遗址从南向北由南部庭院、主体建筑与北部庭院。南部庭院现发掘南北长32余米,东西宽24余米。出土遗物多为汉代的砖、瓦及瓦当残块,并有大量的五铢钱范残块。现今考古面积尚不足整个建章宫面积的十分之一,建章宫“度比未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