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人民日报》刊登了社科院张海鹏及李国强的文章“论《马关条约》与钓鱼岛问题”,文章论证了日本“窃占”钓鱼岛绝非“和平方式”,而是近代殖民侵略的结果,是甲午战争中日本战略的一环。《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没有能力重提琉球,台湾以及附属诸岛(包括钓鱼岛列屿)、澎湖列岛、琉球就被日本夺走了。但是,1941年中国政府对日宣战,废除《马关条约》。随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做出了战后处置日本的规定,日本天皇接受了这些规定。依照这些规定,不仅台湾及其附属诸岛(包括钓鱼岛列屿)、澎湖列岛要回归中国,历史上悬而未决的琉球问题也到了可以“再议”的时候。
如果据此认为我们要收回琉球就大错特错了,琉球离我们还相当遥远,这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社会历史问题太多,解决的可能性渺茫。琉球的历史矛盾深远,将近两百年的历史渊源考验的社会问题太多。这两百年里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太多了,如果对这么遥远的历史提出主权要求,我们会面临很多世界质疑,我们会牵出血多世界问题,将自己置身于四面楚歌之中,不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二是追溯期限难以确定,领土丢分、主权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注入很多新的含义,比如说朝鲜半岛,至少在西汉时就是中国的藩国,汉武帝还把朝鲜划为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个郡,范围涵盖包括平壤在内的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这都有缺铁的历史记载,而很显然我们不能以此为据就认为我们对朝鲜也有主权要求。三是要正视琉球的现实,琉球生活的琉球人基本已被日本人同化,大量的日本人聚居其中,虽然琉球居民与日本矛盾较大,不过很难想象琉球人还有多少民族情结,若果真有这么一天就像马岛一样,需要琉球人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时,面多日本、中国、甚至琉球这三个答案,选中国的可能性有多大?
我们提出的琉球问题到了“再议”的时候,应该主要是驳斥日本对流球的主权要求,给被钓鱼岛弄得焦头烂额的安倍政府火上浇油忙中添乱,当然日本少了主权依据并不等于中国就有主权依据,但至少琉球的土地在中日之间,与别人关系就不大了,这是一件好事。
领土的纠纷大多是通过实力解决,就如同琉球,起先臣服于中国清政府是清朝的实力,后臣服于日本是日本的淫威,汉武帝设立的朝鲜郡靠的也是武力征服;而我们和日本在经济上、政治上、科技上相差较大,仅仅是经济上不可同日而语,人均水平更不能比,所以发展才是硬道理。
琉球到底离我们有多远?若果说有一天各种条件成熟,我们想到对琉球的主权问题,那么这样的条件一定是:国家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人民生活、民主制度等等方面远超日本,抗衡欧美,用我们的制度和民主福利赢得琉球人民的向往,琉球人民感觉回归中国好与回归日本,甚至好于回归所谓的“琉球王国”,我们也不会向阿根廷一样担心马岛公投不利,而现实是我们还在发展中,内忧外患,我们自身好多问题还没有解决,幻想琉球问题只能是一厢情愿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