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笔,从字面上看,伏就是设伏、潜伏的意思,笔就是意思意图。伏笔是一种写作手法,就是埋伏线索,设置暗示,可使人读到后面既有跌宕起伏,跨度顺理又不至于太突然,闹不明白。所以有伏就有应,缺一不可。
有伏无应,如蛛之空网,言之无物,不知所说;有应无伏,则又如无本之木,空穴之风,不知所终。所以有伏有应如有的有矢,顺理成章,看是闲棋冷子,用时自知潜伏之奥秘。当然伏笔的长短和故事的情节需要适应,如弓弦与箭靶的距离,太近了伏笔就多余,太远了使人找不到矢之所处。至此想到罗贯中《三国演义》上的一个描写义士胡班的伏笔竟然连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编剧和导演都骗过了。
胡班是何许人也?在历史中也许是微不足道或者根本不存在,正史《三国志》上未作记载,演义小说《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上是这样说的:胡班是荥阳太守王植麾下从事、桓帝时议郎胡华之子。关羽过五关时,投一村庄歇息,遇其老父胡华,与关羽谈得投机,稍一家书;及至荥阳,太守王植欲害关公,命胡班放火夜袭关公,胡班因敬服公之气概,并得其父托公所带家书,班看毕,叹曰:“险些误杀忠良!”故将之放走后自去放火,后来王植追来被关羽所杀。书上并没有说胡班是否被杀,只说关公“于路感胡班不已”。电视剧拍的很夸张,想当然的竟然拍出了王植提着胡班的人头来追关羽。
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伏笔,《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云长攻拔襄阳郡》中在写关公取樊城期间,很偶然的带出了这一伏笔:“先是有胡华之子胡班,到荆州来投降关公,公念其旧日相救之情,甚爱之,令随费氏入川,见汉中王受爵。费诗辞别关公,带了胡班,自回汉中去了。”这一伏笔,历近五十回,跨越二十余万字,不注意是很难发现的。既然是“投降”而非“投”,说明当时胡班深处敌对的一方。能设这样的伏笔,作者认真和严谨的逻辑可见一斑。
罗贯中演义中说胡班是荥阳太守王植麾下从事、桓帝时议郎胡华之子。看是无据可查,其实也许有一点历史脉络可籍。
胡班在三国时代无史可查,胡华在汉桓帝时代亦无记载,然而范晔《后汉书》唯一记录汉桓帝时代的一位胡姓官员名叫胡广,后汉书《邓张徐张胡列传第三十四》中记载,“胡广字伯始,南郡华容人也... 广少孤贫,亲执家苦....年八十二,熹平元年薨。使五官中朗将持节奉策赠太傅、安乐乡侯印绶,给东园梓器,谒者护丧事,赐冢茔于原陵,谥文恭侯,拜家一人为郎中。”,这段记载中有一句“拜家一人为郎中”,鉴于罗贯中说胡华在桓帝时为议郎,以此推测胡华在其父死后被汉桓帝加封为郎中,干了多年到议郎后年老赋闲在家,住于京郊,也正合关羽离京的一天时间,看来还有点靠谱。
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也来源于现实,悠悠古人,这段伏笔,么非真是这样的出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