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是无锡的名片,但他活着的时候,不过是街头的盲艺人。用时下的眼光看,无钱,无业,无职称,无劳动能力,也无像样的颜值,是小的不能再小的人物;甚至他当年吃喝嫖赌抽,以致变瞎的原因是梅毒,简直可算地道的社会渣子。但一曲《二泉映月》,因其精妙而触动心灵,让一个卑微的人不朽,这便是艺术。

2016-05-10
用浅显的文字,写深刻的论点;用通俗的表达,做专业的探讨;用生动的语言,谈严肃的问题。这才显功力。

2016-05-09
脚印是人留下来的,并且总是主动留下来的。但那朝向和线路,经常是被动的,是在无可选择之下的微观自主。然而,无可选择的空间同样蕴藏着无限创造的潜力。许多杰出的生命,正是在无奈之下静下心来,重新规划能够自主的脚步。所以,脚印常常不由自主,又毕竟能够自主。

2016-05-08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但有太多人却理解不了这一点。行政伦理层面的短视,直接导致施政行为的短期,于是出现了两种取向:要么碌碌无为,凡事无可奈何;要么肆意妄为,天下谁奈何我?在位时处处“耳顺”,等真过了耳顺之年,到了退下来的时候,终于晓得自己那么缺份量,才知留下的声名竟如此狼藉。

2016-05-07
亲身体验之后的道理,与他人苦口婆心的灌输是不同的。摔过跟斗的疼,与看电影听戏所想象的疼是两样的。

2016-05-06
米兰•昆德拉说:“没有一点儿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可是,疯狂通常要付出代价,这就需要社会有宽容的氛围和机制。否则,疯狂的边际收益将远远低于边际成本。面对这么差的性价比,谁还敢“听凭内心的呼声的引导”?将每一个行动“像一块饼似的在理智的煎锅上翻来覆去”,也许正是最优的选择。

2016-05-05
青春,终将逝去,却不会失去,将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永远流淌在内心的某个地方。

2016-05-04
时间会淘尽表层的浮华,而将原先被堙没却未曾泯灭的精华开掘出来。梵高如此,弗兰兹•卡夫卡如此,亨利•梭罗也如此。当然,在那一天到来之时,它们的主人却往往已被埋葬。

2016-05-03
是经历打磨出人生,而非人生编排了经历。没有人愿走向困境与灾难,但造化会以某种概率分配这些。所以切莫怨天尤人,无论虚幻的天或是特定的人,都是你的经历的参与者,为着让冥冥中的运气趋于公平。至于降临的困难,正是祸福相依、利弊相间的经历。没有它们,人生就缺了打磨的砂轮,那又能编排什么?

2016-05-02
常听说“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那么工作的目的呢?不正是为了生活?休息就是生活,而并非工作的间歇,更非工作的垫脚石。否则,休假制度就失去了道德基础;尤其严重的是,全社会的价值评判会走向物欲化。休息,是人用劳作换来的成果。当然,真正的休息并不只是生理上的,还应是精神上的。

2016-05-0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