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的典故人人皆知。最早的历史记载源自西汉刘向的《烈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假如孟母生活在今天,在搬家过程中又会碰到哪些具体问题呢?
首先,孟母会碰到由农村进城的户籍难题。“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如果按照住所的区域划分,孟母一开始住在相对偏僻的乡村,当看到孟轲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觉得对孩子的成长有不良影响,就决定搬到集市旁边去住。也就是说,从农村直接迁到城区的商业繁华地带,而且孟母事先似乎也没找到进城打工的岗位,所以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
其次,孟母会碰到跨学区搬家的孩子教育难题。“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到了集市,当看到孟轲又和邻居家的小孩摹仿商人做生意,一会儿鞠躬迎客,一会儿讨价还价,孟母心理就犯嘀咕,决定将家搬到学校附近。在今天看来,孟母无疑是跨学区流动,意味着读小学的儿子,必须想法子中途插班。根据孟母的挑剔眼光,她估计看中的还是一所名校,小孟轲怎样才能顺利就读呢?
再次,孟母会碰到住房置换的资金难题。按照当时的情形,“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请各位留意,孟母将迁入文教区,需购买在今天看来炙手可热的学区房,对孤儿寡母来说,能买得起吗?孟轲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但到了父亲一辈已家道衰微。如果说首次搬家,孟母还能咬咬牙,用家里的所有积蓄,再东借西凑一点钱,在城里买一个小套。可要短期内二次、三次搬家,并且越来越往黄金地段靠拢,这绝非普通人家所能承受。
孟母碰到的难题还不止这些。比如社会保障问题,小孟轲一家最初至多参加农村养老保障和合作医疗,如何转为城镇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比如养家糊口问题,城市的生活成本比较高,孟母将不得不找一份工作,可频繁搬家对稳定就业不利,并且还要兼顾小孩上学接送,这真是头痛的事——除非她在淘宝开网店,而且生意相当不错。
从孟母搬家的当代假设中,我们能读到什么?那就是人的流动性的缺失。一个社会的蓬勃生机,在于人是活的,具有改变自己意志与行动的自由。相比孟轲所处的战国年间,时代的进步早已天地之别。但当年的孟母又是幸运的,至少围绕搬家将少掉许多纠结。
人的流动性,最主要的是两方面:一是空间流动性,二是社会流动性。孟母那时也有相应的户籍制度,但侧重于登记、赋役管理,却不限制人口自由迁徙,所以孟母完全能以需求为导向,想在哪安家就在哪安家。另一方面,当时的流动人口在子女就学、住房安置等方面没有什么准入门槛,作为“新居民”的生活成本也相对较低。这能有效避免社会利益结构固化,消除因父辈、地域、社会等因素造成的代际不平等。
正因如此,在天下大乱、百姓遭殃的战国岁月,居然迎来中华文明史上百家争鸣的鼎盛时期,迎来了政治变革、城市兴起和生产力发展的崭新时代,就因为那时候的人是充分流动的,一切创新、创造的要素在自由角逐中充分配置。即使家庭背景不怎么样,即使日子过得挺艰难,即使在某时某地跌了大跟斗,只要你有才干、有勇气、有韧劲,总能在流动中找到自己应有的舞台。而即使像孟母这样的守寡女子,都能凭着一己识见和坚持,通过在流动中优化选择,最终让小孟轲赢在起跑线上,此种效应对整个社会将多么正面,又多么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