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宁波北仑公交线路试行“爱心让座卡”。只要乘客主动让座两次,即可免费乘坐相关线路公交车一次。这样的“创意”令人颇感异味。
让座老弱病残,本是发于内心的自觉,是道德层面的油然而生,何曾需要经济杠杆的调节?但是,利益机制的引入,源于道德机制的失灵。从这样的角度,公交公司可谓用心良苦。
“爱心让座卡”的创设是否适宜,其实是一个无需过多论辩的小问题,但它确实能够引发对当今社会的思考。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虽然从孔夫子开始,就悲叹礼崩乐坏,但无论世道如何变迁,毕竟中华民族忠、孝、礼、智、信之类的美德一直得以传承。而“礼”与“让”的结合,更是衍生出许多的礼让经典、礼让文化。比如,《三字经》的“融四岁,能让梨”,大家都耳熟能详。晋人葛洪的名言,“衣食既足,礼让以兴”,说明礼让的层次性特征和阶段性要求。
不料到了21世纪,连公交车的让座都成了一个问题。莫非今日的“礼让不兴”,在于“衣食难足”?究其根源,应该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偏移。“知荣而行,知耻而止”。可是,当人们越来越趋于功利,以致于淡漠了伦理层面上“荣”与“耻”的界限,道德的价值标尺就极大地弱化了。或者说,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已更多地趋向实利化,没有任何回报效用的让座,便成了一年难得几回闻的霓裳羽衣。可以想见,当群体性的“物质男女”,遭遇普遍性的“精神缺钙”,自然酿就了无座可让的集体“无意识”。
于是,“爱心让座卡”这一剂新药出现了。可悲的是,为医治功利的病症,注入的却是功利的“葡萄糖”;为削减“物质男女”的物质“脂肪”,开出的却是充满高热量、高胆固醇的物质激励——莫非是一种“以毒攻毒”?
但愿这样的药富有疗效,但这样的药效不正像咖啡因?
可是,以这样的言辞,指向“爱心让座卡”这般用心良苦的基层对策,确实过于苛刻了。“爱心让座卡”的出现,其实充满着公共机构的道德关怀和职业良心。
因此,还是无须过分纠缠于某一件具体的琐事,而应将思考的视野更宽地拓展。我们或许会发现,其实当今许许多多的公共政策,都带有不少的急功近利,以致有一些名实相悖,说重一点,甚至有几分南辕北辙。不管这种政策在一些地方,是叫改革或叫创新……
当然,一切是非功过,并非某一个人能够点评,只能也应该由时间来检验,由历史来评说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