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泉:从两篇举报信看评论与新闻的优劣

标签:
聊城评论新闻新京报张洪泉 |
分类: 如是我说 |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217/82a0fa9a446d4d8c9ede02ce39b4681b.JPG资深评论员知名舆情分析师张洪泉
作者:张洪泉
最近朋友圈里有两篇举报信,一篇好像是听到纪委的某些风声,揣摩举报吸粉,落井下石;一篇有诉求、有证据、有例证,让人信服。两文章的水平和好坏,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清楚。就此,一些网友,尤其是媒体圈的新人问我,怎么辨别评论和新闻的优劣?
评论和新闻不同于一般的互联网素材,真正有价值、有深度、有格局的评论和新闻,其发表发布的目的就是告知以事实,明确是与非,糊涂时点睛,而并非仅仅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去批评,或纯粹是谋私利、求效益。
一些媒体尽管被称为主流媒体,或者运作多年,但在业内一直没有大的影响力,没有建树。或者说习惯于坊间小事,不敢深挖大事件;热衷于合作单位投稿,再加上一个记者的名字;或者在监管部门发出处置通报后,做一个简单的传声筒;抑或公安局处理后,法院审判完,发了所谓的稿子。这样传播尽管也是一类消息,但其目的大多是凑篇任务,或者造点影响以期待对方去删帖谋点小利。
前段时间,我写过一篇小文谈《新京报》报道聊城某单位门卫如何如何,之所以说这篇报道没价值,主要是门卫作为一个低收入者,在无可奈何的前提下,只是挂牌子自保生活的不易,缺乏代表性。不仅抬高了聊城的新闻权重,更拉低了《新京报》文章的权威性和可读性。事实上,那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影响力的文章,无论是媒体还是记者或评论员,是做足功课的,或有大规模的调研,或有深入的取证,或有详实的查找,每个字,每句话,每件事,都有来源和出处。
相反,那些被称为不好或一般的评论和新闻,不仅仅在写作上粗糙,缺乏新闻性,代表性和可读性,而且浪费媒体资源,毁坏媒体牌子,属于竭泽而渔。对于平台的投稿者,媒体可以选择性采用,而对于内部的某些记者的此类文章,囿于大家都如此,以至于不用这类稿子就没了素材,这是一个媒体圈的悲哀。没有了优质文章,就没有优质的读者,就会失去很多,包括平台上的、经济上的、形象上的等等。
自媒体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或者说发展趋势。但是,很多人的“号”不能和媒体或自媒体挂钩,因为他们自己不编辑新闻(消息)或评论,没人给其投媒体方面的稿子,大多数充其量只是一个转载媒体信息的传声筒。一个高品质的自媒体也应该像媒体那样,持续发布评论和新闻,而这些信息都应该符合相关的要素。靠虚假的炒作,频繁触摸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是做不好、做不长、做不成自媒体大号的。
最近大家都在讲“不忘初心”,其实不管是搞媒体还是自媒体,这个初心也是很关键的。一个仅仅考虑收益的人,政治上的或经济上的,是不会把这个事儿做好做大做强的。因为初衷的高下,决定着手段的优劣,结果的迥异,最终道路不同、好坏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