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区别对待“冒名顶替”上大学者

标签:
冒名顶替高考人士张洪泉 |
分类: 如是我说 |
作者:张洪泉
在安徽宿州,市民王莹莹在当地缴纳社保时遇到了怪事,发现自己无法缴纳社保,原因是有一个和自己同名同身份证号码的“王莹莹”已经缴纳社保,一缴就是16年。经查证,那个“王莹莹”用的正是自己的身份,在一所学校当起了教师。据悉,目前当事人中有2名关键经办人均已去世。(人民日报11月30日)
《刻舟求剑》中讲过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坐船时,宝剑掉到水里了,这个人拿了个刀子,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船是从这里掉下去了,以后可以从这里去打捞。二十年前冒用别人的姓名上了一个垃圾学校,后来又上了其它学校本科取得了新学历,再去追究那个现在看都很垃圾的第一学历,是不是和刻舟求剑差不多?
冒用别人信息上学,不光明、不磊落,但在当年精英教育模式下,用别人的考试信息去上大学,肯定上不了一本,更上不了211、985和双一流大学,只能上那些不入流的学校。而这些学校,很多人不屑一顾,在那时候很多都招不满生,几乎每个老师都有招生任务。但是囿于教育监管要求,入学新生必须有一定的高考成绩,于是就有人顶替那些不屑上此类学校的人的档案信息去上学。
到2015年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75%,而我考上大学的那一年,录取率还不足30%,也就是说,那时候的31%到74%的,到2015年基本都可以上大学,有的甚至可以上一本。当时没有考上大学的,不是水平不高,而是那个时代的高考政策、高校数量等多个方面原因造成的。事实上,当时冒名顶替上不入流大学的,毕业后又艰苦求学,取得了本科,甚至是研究生。
《吕氏春秋·察今》里除了刻舟求剑外,还有循表夜涉、引婴投江两个寓言,讲的就是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应该随着变化。当初在那个教育环境下,有相当一部分人冒用别人的信息上了大学,后来又取得了一个好的工作,对他人、对社会没有造成什么危害,对于这些人的看法,也应该区别对待了。不能让那些冒名顶替者,一听说有人查盗用别人信息就心惊胆战,给他们提供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这对社会也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