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宜宾学院教授卖书加分的几多尴尬

(2016-12-19 19:33:28)
标签:

教授

职称

书籍

申论

张洪泉

分类: 如是我说

http://cms-bucket.nosdn.127.net/catchpic/2/29/299e45b553811ed1bb149a28e9621384.jpg?imageView&thumbnail=550x0

  作者:张洪泉

  眼看期末考试时间将至,宜宾学院部分选修了申论课的同学陷入纠结之中。主讲申论的老师郭五林前不久在群里发布通知,称凡购买其编写的申论教材的同学,每买一本书期末考试时加平时成绩5分,每人最多可以加20分,也就是买4本书。此举引发部分学生质疑和不满。12月18日,郭五林回应记者称,目前该加分决定已取消。宜宾学院官方表态已展开调查。(成都商报12月19日)

  大学里无论上什么课,都应该有教材。选修申论却不购买主讲老师编辑的教材,也是一件怪事。专著往往是评职称的必需,而出一本书或许占用老师半年的薪水,这些书籍或许因太专业而没人要,教授卖书加分背后是高校教育的一些尴尬和无奈。

  二十年前我在聊城师范学院上大学,很多教材都是老师亲自编写的,每次开课前,系办公室负责将书发给班级,由班里发到每个学生手中。那些书籍毕业后,我一直保存到现在,每次翻阅,都会想起大学期间师生情谊,感谢师恩。大学时候,我选修的是徐海峰老师的《房地产概论》,用的教材就是徐老师亲自编撰的。现在还放在我的书橱里。

  上过大学的都知道,教授或者副教授其实不是靠教书评定的,而是需要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多少论文,并且有多少本专著。或许这些研究多科技、文化等有推动,但事实上能转化成生产力的几乎微乎其微,教书的老师研究成果转化率则更低。我一直主张高校的教书和科研分开,让那些适合科研的搞科研,让愿意教书的去育人。郭五林老师编写申论课教材,也应该是在高校教育氛围下的产物。老师编写了教材,不卖给学生,还能卖给谁?

  中国有句俗话“师徒如父子”,讲的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之深,已经可以用父亲和孩子作对比。按道理说,老师辛辛苦苦编写了教材,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对参加公务员考试有所帮助。可现在的一些学生,有钱打游戏、玩电脑、看电影,却没有30元钱用来买教材。没有教材,还上什么课?读什么书?即使在路边看到讨饭的,很多人都会施舍,难道就差买教材的30元钱?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更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公平正义教育固然要讲,但是当教育孩子只看到利益,却忽视师生感情、长幼之谊的时候,我们的高校教育难道不是误入歧途?一个只为自己利益强调公平的人,走到社会也不会有责任担当,这才是高校教育的一个失败、一种尴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