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消费”在温总的关注下,各大部门尽管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最终还是陆续公开了。公开的情况却让人咂舌、耐人寻味,个中原因,不得不问。
一问:该公开的数据有没有遗漏的?
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距离国务院“中央部门6月要公开‘三公’经费的大限已超时了整整一个月,但截至8月1日,88家单位中仍有外交部、国务院预防腐败局等10家部门迟迟不肯公布具体数字。帐目清晰的,能说清楚的,都能在第一时间内将帐目公开,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这些迟迟不肯公开的单位究竟在做什么?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都在想他们一定是在折腾数据,而这些数据将直接影响到这些部门领导的职位,否则他们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顶着坚决不公布的。所以建议国务院从最后公布的部门查起,仔细关注一下数据的真实性,切实做到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
二问:三公消费都用到公务上了吗?
三公消费已经公开的数据,高低不一,多寡不均。但数据大的未必就是腐败,数据小的也不一定清廉,关键要看钱到底是花到哪里去了。只要真正用到公务上,无论多少都无可厚非。政府部门用的是纳税人的钱,代表着纳税人管理社会。如果不能有效的利用政府配给的资源,那就是过失。曾被评为“全国红十字系统先进个人”的原昆明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阮姮,多次到昆明一家四星级酒店消费,并购买了价值数千元的衣物、鞋子,以及价值上百元的内裤、香烟和酒水等。问起用公款报销买内裤,她居然说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在不明真相的群众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三公消费到内裤上去了。
三、三公消费是否一公布了事?
三公消费高低不一,国税总局(含国税系统)21.66亿,海关总署5.03亿元。一面是各单位对节俭的认识不同,更重要的一面是对国家预算执行的不力,还暴露了各单位自由支配资金过高,以至达到另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温总理对三公必须接受群众监督、民主监督的提法是好的。但监督过后,就仅仅是监督了;公布之后,仅仅就是公布了。下一步,乱吃的照样吃,公车照样私用,计省委照样出国考察美国的计划生育。果真这样,公布还不如不公布,以前没公布,群众起码不明白真相,还不生气。所以,强烈建议在“三公”经费的问题上,国务院和纪检监察部门拿出更多、更细化、更具体措施,确保三公消费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