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的一则消息:7月5日晚,深圳卫视金钟奖全国总决赛迎来第一轮女子组的比赛。比赛中,选手苏晴迟到,却破例获得上场演唱的机会,大赛点评嘉宾、音乐名宿李谷一当场拂袖而去。
   
看这则新闻后,心中暗自为李谷一老师的行为叫好,喜中国艺术圈内还有讲规矩的人,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可刚才在新华论坛,看到一个朋友对李谷一的行为说三道四,居然说“公众人物是否也该放下点架子”,还和1979年的《第二次考试》相比,对于其说法,笔者不敢苟同。
   
《第二次考试》的故事是发生在1979年,故事的内容是陈伊玲初试成功,陈伊玲复试前参加救灾,忙得整夜没睡,复试情况十分糟糕。考试委员会有肯定和否定两种意见。苏林教授查阅陈伊玲的报名单,通过调查弄清了情况,决定录取陈伊玲。这个故事当时文革后,全国上下原则性有余,灵活性不足的前提下,赞扬苏教授没有刻板的按考试原则,而是通过调查发现真实情况,选拔出人才。
   
而现在我们国家上下,是灵活性有余,原则性不足。一个杀死两个人、强奸一个人的犯罪分子,都能变死刑为死缓;一个有6套房产的人也能吃低保,俺爸是李刚,楼脆脆,喝水死,俯卧撑,又有哪个是讲原则的?在目前社会期待原则的时候,能出来一个讲原则的,这个人不亚于当年《第二次考试》中的苏教授,也是一种非常稀缺而宝贵的社会资源。
   
很多人都在骂那些不讲原则的,但为什么一到自己身上,就不讲了呢?大家都是普通的人,在人格上尽管都是平等的,但在制度面前更是平等的。一个人如果要别人尊重,你首先要尊重别人。全国性重大比赛,活动都结束了,再参加比赛,这本身就是对比赛制度、评委和观众的不尊重。李谷一提出异议,坚持比赛的原则,给参加选手一个公平公正的比赛环境,难道有什么错误?那些给迟到者鼓掌的人,难道你们是打酱油的?
  
李谷一作为一个评委,是一个得艺双馨的艺术家,面对违反规则的评比,能愤然站起指出,在当前真话都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这样做,可能会使组织方比较难堪,更会使那些不习惯按规矩办事的主办方,不再邀请她去做评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李谷一无法管天下不讲规矩的事情,但她努力的去做到在自己评判的范围的相对公平,这正是一个艺术家的可贵之处。
   
在这里,为李谷一退场叫好,并郑重向讲规矩、按规矩办事的李谷一老师致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