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何为&教育不为

(2012-04-27 11:02:28)
标签:

教育

无痕

专注力

分类: 教育篇

放学回家的路上,儿子突然说:“妈妈,我想要那种‘愤怒小鸟’的橡皮。”“你有很多橡皮了,为什么还要那种?”“因为我们班每个同学都有了,只有我没有?”

 

这就是一个孩子想要东西的理由:别人有的,他也要有,不然就有被孤立,被排斥的感觉。这个理由在成人那里显然不能成立,因为成人有自己的判断,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成人有了较为强大的内心力量,可以应付或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当然,成人中也不乏随波逐流的人,做着与孩子一样的事情,比如别人家孩子上课外辅导班,我们家孩子也要上;别人学钢琴,我们家孩子也学;别人家孩子3岁识字,我们家孩子3岁也要开始识字……)

 

我知道,成人世界的道理儿子现在还不一定懂,更不能接受,这是需要时间和经历的,有必要让他提前吗?想到此,我们就调头折了回去,来到一个文具店,给钱让儿子自己去买他想要的那种橡皮。儿子欣喜若狂,捧着一瓶他所谓的“愤怒小鸟”式橡皮,由衷地说:“妈妈,你真好!”我想这句赞叹,源自心愿得以实现的快意,也源于被尊重的感动。

 

儿子接着又道:“妈妈,刚才花的4元钱,我回家后从储蓄罐里拿出来还你!”人在被信任氛围中表现就是不一样的,儿子平时很少主动拿出零用钱来抵扣,所以我赶紧表示:“这主意不错,我同意。”“因为我觉得这是我想买的东西,所以应该用自己的零用钱,不过,今天我没带钱,所以妈妈可以先给我垫。”儿子补充道。奇怪,这些道理他自己怎么就悟出来了呢?!“儿子,不错,还知道变通了!”

 

这是一次无声的教育,这也是一次双向的教育,这更是一次自我的教育。我逐渐明白,真正有效的教育可能是无痕的。

 

平常,儿子做作业很少专心致志的,做一会儿玩一会儿,偶尔还发个愣,走个神什么的。为此,我不少提醒他,甚至教训他,然而情况依旧没有多大改变,我开始查找原因,同时反思自己。

 

事实上,与通过背诵、记忆、抄写这种方式掌握知识相比,男孩显然更喜欢,更乐于通过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实验这些方式去接受知识。但凡哪一天,有动手操作的项目,比如画画啦、手工啦、制作啦,儿子都异常兴奋。前几天去接他放学,就远远地看见,他用课堂上完成的望远镜对着我瞭望;去年自做的风车,还一直完好地拴在他的小自行车上,每次骑起来,都会迎风飞舞,羡煞旁人……

 

但现实的情况是,孩子们的家庭作业基本是课堂作业的延伸。在学校已经反复朗诵、背诵、抄写、默写的内容,回家还是那些内容,毫无新意。不要说对于好奇心重的孩子们来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折磨,即便对于成人来讲,也会心生厌倦,产生审美疲劳。

 

更为严重的情况是,现在沪上中小学基本取消了课间十分钟,原本旨在放松、调整身心的黄金十分钟,已经名存实亡。试想,对于一群渴望蹦蹦跳跳、打打闹闹的小皮孩来说,一整天被关在教室里,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有着怎样的压抑和苦楚?上个周日,我跟儿子进行游泳比试,最后的结果,无论是短距离还是较长距离,我都输给了这个才8岁的男孩。我常常好奇,那个小小的身体里,到底埋藏着多大的体能和潜能?是否就像一座小小的活火山?我们是否应该创造条件,让他合理地疏导或喷发,而不是集中爆发?

 

所以孩子拖延、不专心、没有时间概念等等,其实都是一种本能的身体反映,一味地指责和埋怨都是与事无补的。

 

另外,对于每个孩子不同的特质,我们应该了解并充分尊重。对于一些教育的观念我们不能刻板理解。比如,男孩的家长,通常会为所谓的“专注力”而纠结,而烦恼。因为极大部分的孩子其实无论是上课、完成作业都是不那么专心,他们常常一心多用,常常容易分散精力。那么,男孩们的这些表现,除了是对日趋僵化的教育方式的反叛之外,是否一无是处?下面听听两位艺术家的观点,或许会让我们豁然开朗。

 

我有一位同事,画家。有一次,我问及他作品的创作灵感时,他说来自于走神。他说他经常会走神,但他非常享受走神时思绪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状态。我猜想,那一刻,他的心灵是完全自由的,他的想象力是无限拓展的。

 

另一位,是音乐家,我儿子他们乐队外聘的指导老师。上次排练时,这位老师一再向孩子们强调,你们不能一心一用,你们必须学会一心多用。既要演好自己的部分,也要留意同伴的演奏,更要与整个乐队协调;你们要按照乐谱上的节奏和旋律,但也不能完全刻板地按照乐谱,要学会灵活,要学会一心三用、四用。

 

“专注力”强当然是好事,但“专注力”不强,可能也不完全就是坏事,通常那样的孩子灵活与变通能力更强,创造性思维更为活跃。现代社会除了需要很多专业性强的人才之外,可能更需要的是具有多种能力的通才。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讲,每种特质各有利弊,孩子身上具有的某种特质,就是他天生具有的某种财富和潜力,关键是我们如何去看待。不要用简单的二元论思维,教条的观念去分析与评判。我们能做的除了提高自己的认识,学会理解和尊重孩子,同时帮助他们扬长避短。

 

另外,我发现,很多的孩子在“专注力”这个问题上其实是有选择性的。比如我儿子,当他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他会无比专注。当他做家庭作业时,他就变得三心二意。

 

因此,教育在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可能不是再做些什么,而是不做些什么。不是改变孩子,逼迫孩子,而是提升教育者的认知,拓展我们原有的思维疆域。了解孩子们的成长发展的规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尊重并呵护他们先天的禀赋,帮助他们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人,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