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在中国文化中,孩子的意义是传宗接代、是繁衍香火。孩子最大的责任是出人头地、是光宗耀祖、是封妻荫子。这种文化决定了孩子身上太多工具特性,也决定了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期望全部聚焦在了一个孩子身上。
尽管现在国门洞开,我们这一代家长,受西风吹拂,传统的文化根基了胜于无。但毕竟在如此深厚的文化环境中浸染多年,影响还是十分巨大。“神童”情结,望子成龙成凤之风,依然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然而,最终能够成龙成凤的,只能是其中部分翘楚,却数量十分有限。因此,在父母的期望与孩子的能力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落差。所以,我认为“高期望”——是导致中国亲子矛盾的罪魁祸首。
西方世界,认为孩子是上帝赠送的礼物,只是临时托付你们来抚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孩子是独立的。将孩子交托于你,是万能的神——上帝对你的信任。孩子是上帝的子民,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无时无刻不在上帝的监督之下。所以他们对孩子战战兢兢,无论多小,都尊重他的个人意愿,个人的隐私和权利。
行文之此,让我忍不住想起东西方两个小事例,这是我从两位博友的博客中摘录的。一位美国老师,指派两位学生去分发已经批改完的试卷,老师要求这两位学生必须面无表情地分发,不得对高分者表现出欣喜之色,也不能对低分者表现出鄙夷之情。为什么要这样做?一方面,分数是学生的个人隐私,另一方面,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是展现在各个不同方面。而我的一位北京博友在博文中写道,前几天她女儿因为某次单元测验得了100分,与其他几位同时得100分的同学一起分别获得了老师的奖品。老师的这种行为通常会被我们认为是对优异者的激励,对后进者的鞭策,无可厚非。事实上,这一看似平常的行为,其实给所有学生都施加了压力和价值导向。
其次,我认为应试教育体系是激化中国亲子矛盾的另一大主因。本来,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理应由学校来承担,但现在的情况是,学校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课外作业,并将监督之责推给家长。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家长实施的一种变相捆绑。原本,家长有家庭教育之责,从做人之道,到情理之事,到生活技能,无不都需要家长的倾力倾心。然而,应试教育,将低效的教育延伸到了家庭之中。尤其可恨的是,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和生命能量。
每一个晚上,在中国,不知道有多少家庭,为了考试分数的高低,为了家庭作业完成的自觉高效还是磨蹭拖拉,父母与孩子之间,在发生着无数次的冲突,或激烈,或频繁。
另外,中国人的面子观,也是导致中国亲子矛盾的第三大主因。全世界的人大概都知道,中国人好面子。孩子的优秀与否常喜欢跟自己的面子相连,所以,孩子出色,家长脸上自然有光,孩子没出息,家长仿佛就矮人一头。怎么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优秀,那么就需要比较才能知道。所以,中国家长最喜欢比较。跟同班的同学比,跟同事的孩子比,跟亲戚的孩子比,在比较中完成自己的面子工程,在比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家长的心情好坏,很多时候是靠比出来的。为此,常常忽略了孩子真实的内心感受,以及孩子成长过程中情感和心理的需求。
我们中国人不爱孩子吗?可以说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没有比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为什么我们爱得那么艰难,那么痛苦。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上述三大原因进行深入的反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