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子班上的小老外

(2011-01-07 13:24:53)
标签:

小老外

午餐

语言交流

上学

    吾儿就读于上海一所普通的公立小学,然后,在他们入学之初,班上就有一个小老外,中文名曰何悦,一个高大坚实的墨西哥男孩。

 

    关于这个小老外的一切,除了在学校大门口我碰见过几次,基本都是从儿子那里获悉的。儿子说,何悦平时从不吃学校提供的午餐,而是自带的。带些什么呢?大量的水果和甜点。在儿子眼里,那些都是零食。所以起初,儿子每天回家,几乎都像报告新闻似的向我们汇报那天中午何悦都带了些什么当午餐。

 

    何悦刚开始的时候不会中文,所以基本不能跟同班的小朋友进行语言交流,但这并不妨碍他与同学之间的互相追逐和打闹。孩子之间,尤其是男孩之间,有时身体的接触比语言的对话来得更为直接和快捷。开学大概三个月多之后,有一天回家,儿子带着极惊诧的表情告诉我:“妈妈,何悦今天居然完整地念出了一篇课文。”这时,你不得不佩服人的适应能力,人的可塑性是多么强啊!

 

    何悦住在学校附近,有时送他来上学的是比他更高大坚实的哥哥,有时是他父亲。父亲通常会开着领事馆的车,临别时,每次都会捧着儿子的脸又摸又亲又耳语,像是面对一场久远的分离。末了,父亲总会用手在儿子的屁股上打一巴掌,儿子那时就像一匹被马鞭抽打之后脱缰的小马驹,飞驰而去……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家长在临别时,通常是叮嘱、提醒、告诫,很少有情感的表达。所以每当看到此景,我总是感慨万分。我想,这除了东西方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更在于处理亲子关系的理念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家庭目前的亲子之间正越来越被“教育关系”所替代。教育孩子仿佛成了父母与孩子相处时的全部,情感流动与表达显得实在太少。我们对孩子的爱附加了太多的条件与前提,比如成绩优秀,比如表现出色。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无条件的接纳我们的孩子呢?写下此言,与天下的妈妈们一起共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