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一张白纸吗?

标签:
精神存在白纸精神胚胎性善性恶平等民主 |
分类: 感悟篇 |
http://s9/middle/6323d774g865cea6fdb58&690
——如此,唤起的是儿童求知的欲望。
——如此,唤起的是儿童创造和表达的欲望。
——如此,唤醒的是儿童成就的欲望。
——如此,唤醒的是儿童乐于助人的欲望。
——如此,唤起的是儿童罪恶的意识。
——如此,唤起的是儿童自我否定的意识。
——如此,唤起的是儿童盲从的意识。
——如此,唤起的是儿童逆反的意识。
事实上,只有从小就认为孩子是一种独立的精神存在,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才能真正地以平等的视野去看待他,尊重他的选择,尊重他的感受,尊重他的判断。
比如,孩子不想吃,我们可以不要强迫他再吃。因为他可能真的吃饱了,相信孩子懂得饥饱。
比如,新买的一件玩具,孩子刚到手就把它拆了,我们大可不必去干涉。因为他可能是在了解和探索,相信没有破坏力就没有创造力。
又比如,前一分钟他还口口声声说不与某个小朋友好了,后一分钟,他又开开心心与人家玩在一起了。我们不必太在意孩子一时的情绪感受,相信他在学习与人相处,学习如何妥协。
民主意识的根在一个人的童年。当我们如此全方位地尊重他时,他从小就是自己的主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只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个性。即使遇到挫折,他也不会轻易地否定自己。因为在他内心,由从小建立起来的一个强大的自我,一个不会盲从于他人,屈服于权威和权贵的巨人。
其实,那些将孩子视为可以任意描绘的一张白纸的家长,他们不自觉地带着一张居高临下的姿态。他们与孩子之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而我认为,亲子关系中的教育与影响,绝对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并且是互动的。
家长给予孩子的是启发、引导和帮助,而孩子给予家长的是质疑、反思和提醒。当然,家长给予孩子的教育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孩子给予家长的却是隐蔽的,并且不属于全体家长,只属于那些善于思考,平等民主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