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名,是因为一位妈妈朋友的推荐。不久,一位出版社的朋友也向我提及该书,理由是这本书在家长中很有影响,当然,也意味着很有市场。
然而,当我抱着认真学习的态度阅读此书之后,心头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疑问。
比如,关于书名。首先好妈妈与好老师是否具有可比性。妈妈所扮演的角色,不单单是教育者一职,她还是养育者和亲情承载者。而好老师,他只是一个教育者角色。尽管传统的教育常常将好老师似为再生父母,但毕竟不同于原生父母,他们与孩子没有共同生活的经历,也没有血缘亲情的维系。前提条件不同,当然,就失去可比性。就像米饭和菜肴进行比较,虽然两者都是食物,但它们具有可比性吗?因此,如果硬是将好妈妈与好老师作比较话,是对老师的一种不公平。
或许,作者更多地是立足于这两者都是孩子的教育者,就两者对孩子的影响而言,可以作一番比较。其实,这一点也同样不合适。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时间可以追溯到怀孕时的胎教,直到成年,内容又包括智力、心理、品格、为人处事等方方面面。而老师对孩子实施的教育,是片断性的,专业性的。一位老师,对孩子只是在一个特定时期,特定领域传道、授业和解惑。我个人认为,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更多的是广度上,综合性是其最大的特点。但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更多的是深度上。虽然,好老师在教书之余,应该还要育人,但其根本职责,是专业知识上面的引导、启发和传授。因此,两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另外,时效性也是不同的。年龄越小,妈妈对孩子的影响越大。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基础性的,针对性的,有时甚至是根本性的。但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更多的是普遍性的、概括性的,有时也是前瞻性的。
其实,我想,起这个书名,或许更多的是一种市场的考虑,商业的目的。因为,中国的很多家长,其实对学校教育和老师是很深的依赖情结,甚至盲目崇拜的心理。君不见,很多家长不惜血本,挤破脑袋,也要进名校,择名师。或许,这也是导致择校之风越演越烈之势群体心理基础。但优质的教育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孩子享受到的只是普普通通的教育师资。然而,作为这些孩子的家长,他们心头的梦想,没有因此而失去。那么如何在现实的背景下,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种?我想,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和时代背景下,突然有一本书告诉他们,好妈妈可以胜过好老师,同时将自己的个案作为成功的样本广播开来,这当然会让很多妈妈趋之若鹜的。
因此,我个人更乐于同意一些家长的看法:即这是一本个人育儿经验汇报,有现象,但缺少广泛性的教育理论。书中的很多做法并不适合许多孩子,尤其是男孩子。
当然,通过阅读该书,让我得到一些启示:即作为家长,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孩子一起成长。如果说,我们中国的孩子很多没能达到理想化的成长和发展,主要原因不在孩子,而在于教育思想的落后,教育体制的僵化,以及教育者(家长和老师)素质的相对低下。前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身,进而影响孩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