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岁末,我从东南沿海的温州乘坐动车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在这里游览两天之后,与从西宁直接前来的母亲回合,一同去往江西省会南昌。在南昌,我和母亲报名参加了一个行程为一天的旅游团,行程的目的地是江西最著名的旅游胜地——庐山。
第二天我和母亲一早出发,到了指定的集合地点乘上了大巴车。由于正是淡季,车上人不多,全车总共坐了一半人都不到。从南昌到庐山的路程大概是130公里,大巴行驶速度不快,经过约两个半小时,终于进入到庐山景区的大门。
在大门的游客服务中心所有人暂时休息等待,之后有两日团的游客就乘坐另一辆大巴走了,而我们报名参加一日团的人,则继续登上刚才的大巴进山。
车真正进入庐山后,开始驶上一个接着一个的爬坡弯道,穿过高处的牯岭镇,大巴车终于在一处清新幽静又经过修葺的平地停下。
我们的庐山一日行从这里开始,下车后,左手边是一个安静漂亮的湖泊,这便是如琴湖。由于这座人工湖被刻意修筑,从天空俯瞰乃是一个提琴的形状,故而得名。观赏完湖面,右手边有一条小径的入口,便是锦绣谷,走进其中,径向险峰。




严冬时的庐山异常冷清,除了与我们同团的寥寥数人外再无游客,虽少了夏日里浓郁鲜艳的色彩,也没有避暑纳凉之惬意,但能够清净地走在如此名山间,随便拍拍照,心情也很愉悦。远处的山峰奇石不断出现,天桥、险峰、猪头峰等相继出现,奇状稀见。而时常耸立在路旁的棵棵劲松则成为与奇峰相映成趣的近景。路两边的山猴众多,隔三岔五地来回跳动,或干脆跃到小路上,横行无忌,想是因为冬天山里缺乏食物,所以猴子们纷纷跑到路人活动的区域觅食充饥。继续前行,台阶总体呈下降趋势,步入山谷之中,奇峰渐渐远去,礼贤门、御碑亭、谈判台和梵音泉等自然与人文结合的数个小景相继出现,向路过之人稍微点出一二旧时发生在此地的关乎中国命运的往事。
再往前行,峰回路转,奇峰之景再次出现。有一处观妙亭,传说是蒋中正在此远眺后连呼“妙!妙!妙!”而得此名称;又有一处仙人洞,穿过后直达高处,在此处古老的御碑亭可饱览山谷全景。拾阶而下,脚程再次变得轻松,花径已在眼前。据记载大诗人白居易曾被贬官至此,在此间修筑草堂居住,赋诗敞怀。可惜鲜花未开,不过绿色清淡的色调,倒更显得与诗人的雅兴相符。







走出花径,又见如琴湖,只不过湖面转到了行走方向的右手边。此时已达正午,我们上车离开,在用过旅行社安排的午餐后,所有人被大巴车载往不远处的小径路口。从径口前行,最初感觉这里似乎像是另一个锦绣谷,不过随着脚步的前行,逐渐发现此处另有一番景致。山峰已不见踪影,清溪流水,小型的瀑布逐渐进入眼帘。小而精的黄龙潭、乌龙潭水色虽不鲜明,却长于清澈急流。隐藏在松林中的黄龙寺给人幽深之感,但粉刷过新,失去了原有的古朴之意。走在这条山谷中的小路,路遇皆是山中片景,庐山之全貌却无从看起,加上时不时出现的庐山标志性的瀑布,当真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了。




坐上缆车,短短几分钟我们这一行人就来到山谷的另一头,这里就到了石门涧。石门涧位于庐山西麓,号称“庐山第一景”。石门涧的坡度十分陡峭,下台阶需十分小心。但无论你走到什么程度,总会面对着人们熟知的那座庐山峰崖的形象。山峰与人隔涧箕立,结成危楼险阙。最窄处的“小石门”,两崖之间仅存一缝,游人入“门”须侧身才能通过。峪谷间,高崖悬流成瀑,深谷积水成湖。潜隐湖底的杂乱怪石与兀立溪涧的巨岩,沿涧巧布,成为“石台”,最大的一块光滑的磐石上可坐数十人,石上携有“石门涧”三个大字。
过大磐石,庐山石门涧峡谷更加险仄,如剑插天尺,争雄竞秀。前行至稍平坦处,散布各处的大磐石上均有特别的石刻,“石门衢日”、“试剑石”等突出山之险峻;“空”字石刻又显出禅意。流连其间,足以揽胜而忘记一路走来的陡峭山路。直到走出涧外,回头一望,才知石门涧之奇险非常。







走出石门涧,已经下得庐山,大巴车早已停在涧口处的停车场等候,庐山一天的观光告一段落。这天的游客之少是我绝没有想到的,整个山中几乎只有我们一行的十几个人,虽不是最佳季节最佳景致,却也享受了一份难得的清幽。新年伊始,登高凭栏,忆古抒情,赏阅神州的山水,身心都感到非常愉快。
此文亦为中国第15项世界遗产庐山国家公园之行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