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尽管国家公务员局考录专题网站发布《关于报考人数较少职位情况的特别提醒》,梳理出较冷的职位,希望广大考生结合职位特点和自身条件理性报考,但国考报名冷热悬殊依旧很大,这一情况和往年没有大多改观。如何看待这种冷热悬殊,恐怕不是仅仅一句考生功利心强就能够解释的。
国考报名冷热不均现象已经出现多年。毋庸讳言,热门岗位往往伴随着权力大、收入高,或者以往留给人们的这种权力光环的印象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报考者的选择。公务员报考“冷热不均”,“油水”也是驱动力一说肯定有一定道理的。报考者普遍会对未来工作岗位的“油水”有所期待,并且认为有“油水”的岗位未来可以获得更多的预期机会。
国考报名冷热悬殊加剧 还有哪些原因?
不过,2016年国考报名职位呈现出的冷热不均现象似乎比以往还严重,这里面恐怕还有其它原因:
-
一是地区选择上,发达地区热门岗位报考人数多,而边远艰苦地区的职位几乎无人问津。
-
二是岗位条件设置是,有的职位的专业要求极严,而有的职位的专业要求则比较宽松,多数考生冲着条件宽松的职位去。


作为一个冷门理科专业的应届生,国考所有岗位我只能报海关的一个职位!无奈啊......
一些行政岗位对专业的要求又不是很高,好歹考虑一下专业大类角度啊


-
三是与“国考”变脸有关,今年仅面向体制外招录,在职公务员不得报考,许多考生因此认为此次国考竞争性比以往弱了许多,于是大着胆子报考了“热门”职位。
报考冷热不均折射社会价值判断
其实,如何看待公务员这一职位,报考主体的看法应该与整个社会的看法相距不远,因此将苛责完全放在考生身上理由是不充分的。公务员意味着什么?铁饭碗,有油水,踏实、稳定、风险小,这是目前整个社会对公务员的看法。在社会关于公务员的看法没有改变前,考生们报考的思路一定是和社会总体判断是一致的。因此,公务员报考冷热不均的背后,折射的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
-
对于社会整体而言,创新创业动力是否还不够足?
加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引导力度,让创新型组织、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成为这个时代的特色。这样,大家必定会摒弃从众心理,成为真正适合公务员岗位的人。
-
公务员岗位待遇的非理性差距是否还很大?
冷门岗位之所以冷门,无外乎这么两点,没“钱途”与没“前途”。因此,从财政层面尽量向基层、向落后地区倾斜,打消报考者对收入福利的诸多顾虑,进一步缩小不同地区间公务员的收入差距,以及疏通基层单位工作人员晋升通道,让常年扎根基层做奉献的普通公务员也有“向上走”的机会。
文 / 央视特约评论员 洪琳
中青报记者 毛建国:如果只看文凭,那么直接面向博士、硕士,直接对接985、211高校,又何必再组织考试呢?其实,把门槛稍微定低一点,并不妨碍招录高层次人才。
新华网评:从总体状况和当前现实来看,如何褪去公务员招考中的权力底色,摆脱其对“冷热不均”的裹挟,让公务员驶入职业化轨道才是当务之急。
来源/央视新闻
本期监制/杨继红 主编/唐怡
编辑/文雅 郭爽 李婷婷
褪去公务员的权利底色,驶入职业化轨道才能摆脱“冷热不均”!支持原创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