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乡村教育缘何抬不起头?
长期以来,我国的乡村教育投入少、师资差、水平低,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教育资源投入失衡,城市教师的待遇一骑绝尘,而乡村教师在清贫中长期徘徊,守望孤独。
一是乡村教师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尤其是近些年,受大学生就业难和打工潮的影响,“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农村地区再度抬头。在农村地区,尊师重教的风气本就不浓厚,再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教师成了许多人看不起的职业。
二是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低。有的外出打工人员,一两年之内就能赚取相对丰厚的收入,而与他们相比,乡村教师收入微薄。有的地方,乡村教师的工资屡被拖欠,甚至养老保险都无人问津。在许多农村地区,乡村教师甚至找不到对象,结婚成家面临困难。
三是乡村教师职业空间不足。许多乡村教师渴望成长、渴望进步。然而长期以来,乡村教师的培训成了老大难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编制缺乏,许多教师执教多年依然是编外人员,职称评定、职级晋升都遇到瓶颈。
“受尊重、有回报、得发展”,九个字高度浓缩,但却直面问题、针锋相对。倘若我们能够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让这九个字照进现实,乡村教育抬不起头的现状一定会得到改变。
梦想照进现实,需要“行动派”
近年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的呼声不断,更有人把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称为“最无争议的涨薪”。然而事实上,到了基层往往雷声大雨点小。中央政府曾出台多项计划,推动乡村教育改变面貌,但往往在执行中频遇“中梗阻”。在一些地方,教师该涨的工资没涨,个别地方还出现克扣教师工资的现象。
一些地方虽然也出台了相应的改革方案,力争打破乡村教师的上升通道,却总是事与愿违。例如,一些地方力图打破“玻璃天花板”,乡村教师中的佼佼者可以“鲤鱼跃龙门”,调到城市任教。这样的改革初衷良好,却让杯水车薪的乡村教育再度失血。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之间的鸿沟,依然无法逾越。
乡村教育英雄气短,与“创新驱动”、“科教兴国”的理念背道而驰,非改不可。如果用“木桶理论”来分析教育,乡村教育无疑是最短的那块板子。补上这块短板,中国教育的整体水准才能有长足的进步。从这个意义而言,培养乡村教育的“强大气场”,我们责无旁贷!
文 / 央视特约评论撰稿 王健
来源/央视新闻
本期监制/杨继红
主编/唐怡
编辑/ 纪之文 吴璇 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