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论 | 遏制“突击花钱” 治病还需去根

(2014-11-26 20:18:02)
标签:

杂谈

评论 <wbr>| <wbr>遏制“突击花钱” <wbr>治病还需去根
“年根到了,钱没花完”,普罗大众视其为喜剧,一些政府部门却谓其“烦恼”。据财政部数据,今年1至10月,全国财政支出约11.4万亿元,完成预算74.2%;而年初2014年全国财政支出预算是153037亿元,这就意味着今年11月和12月,全年预算尚存近4万亿元。于是,怎么花钱成了一些部门沉重的负担,“突击花钱”的现象可能再度出现。


年底“突击花钱”背后是多年积弊


年底“花钱压力大”已是多年来一个不是新闻的新闻。这背后其实折射出我国财政预算制度某些长久以来的积弊。


比如, 每到申报预算的时候,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往往在编制项目时,尽量把预算“打得高高的”,以求真有需求时兜里“不差钱”。而每到年根,花钱又成了间歇性头疼,因为按照基数预算制度,今年花不了的预算,明年也不给你,且来年预算会下调。因此,年底如何把预算用足,也成了一种“技巧”,甚至带来“花不掉”的烦恼。


再比如,我国财政预算支出的透明度尚不够。虽然近几年中央及地方财政晒账本的力度越来越大了。但很大程度上仍是粗线条,在公众眼里甚至人大代表那里仍旧是“雾里看花”。这就给了一些政府部门到了年底花样百出的花钱空间。


还有,实事求是地分析,年底“突击花钱”也有无奈之处。由于我国预算每年4月开闸,很多单位上半年的花销,往往要集中到下半年统一结算。与此同时,有些预算并非均摊至全年的每个月,一些项目年底才会启动。这是我国目前财政预算安排的一个客观现实。


年底突击花钱“岁岁年年人不同”


“突击花钱”的现象,“年年岁岁花相似”,但今年或许“岁岁年年人不同”。一段时间以来,中央“八项规定”和反“四风”等一系列高压措施让年底突击花钱变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例如,以往有些单位随意编造项目把财政资金转至部门“小金库”或发放到员工手中,以此完成预算,今年这样的做法将面临更严格的审计。以往,年底各种各样的会议、差旅名目繁多,今年财政部下发了更加细致的规定,会议费、差旅费等支出将严格依规报销。


科学合理的财政预算安排才能避免突击花钱


量入为出、精打细算,一直以来都是持家或持国的重要法则。因此,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财政管理原则,更加科学合理的预算就成为管理的最有效手段。


特别是今年8月通过的新《预算法》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做出了更加细致和透明的规定,尤其是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在形式上对财政年底“突击花钱”构成了法律约束。虽然新《预算法》明年1月1日起才正式施行,但无疑“突击花钱”的行为,在未来显然将会变得越来越难。


无论怎样,年底“突击花钱”都不是好事,且与勤俭节俭的美德大相径庭。因此,各级人大应严格遵循预算法,进一步管好“钱袋子”。通过制度和法律的手段加以制约,让预算更加精细化,年年出现的“突击花钱”现象才会真正得到遏制。


文 | 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林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