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评论】朝阳医院要感谢《人民日报》的三个理由
(2013-09-30 22:20:12)
标签:
三个杨禹风波朝阳医院人民日报 |
《人民日报》记者带孩子去北京朝阳医院看病。医生开处方时把剂量“0.17克”误写成“0.7克”。所幸被家长发现。但在退费、取药、打点滴等随后的周折中,医生和其他工作人员始终未向患者一方表达歉意。记者将亲身经历写成了体验式报道。见诸报端后,朝阳医院已公开致歉。
这是小事,又似乎不小。《一个差点酿成的医疗事故》,这个报道标题并非危言耸听。整个过程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张漏写了“1”的药方,而是医生们毫无歉意的态度。
朝阳医院被揭了短。医院及其那位医生,被点名批评了。朝阳医院应该感谢《人民日报》。理由有三:
理由之一:帮医院避免了更多更大的事故
这次,万幸的是孩子家长发现了药方里的错误。如果家长没发现呢?如果下次这一数之差,酿成大祸呢?医生也是人,是人就可能犯错。医术再高明的医生,也有可能把一个小数点后面的数字写错。关键是:一家医疗机构要有手段、有制度来尽量降低这类错误发生的几率,并对每一个“偶然发生”的错误,给予管理上的充分应对。
所以,朝阳医院应该感谢这位记者写出了报道。也应感谢《人民日报》把它发表了出来。如此一来,医院虽一时丢了脸,但警钟轰鸣,有助于亡羊补牢,全院提起精气神,全院拿出硬制度。
理由之二:提醒冲锋在前的医改尖兵要巩固“后防”
北京朝阳医院,近年来没少上媒体。因为它是北京市率先进行公立医院改革的三级甲等医院之一。实事求是地说,朝阳医院在打破“以药养医”的改革探索中颇有建树,已积累了很多值得其他医院学习的好经验。
全国的医改正步入深水区。公立医院改革是其中的最难点之一。此次风波很及时地提醒了朝阳医院,作为冲锋在前的改革尖兵,攻城拔寨固然可喜,后防失守却也不可接受。把一张药方写错,这是任何一家医院都不能允许的事情。甭管你是几级几等,甭管你是不是正拿出很多精力来替全国公立医院探索新路,甭管你是不是已经给广大患者提供了更好服务,只要你一个数字写错,一个小错酿成一个大错,你就立足不稳。
所以,朝阳医院应该感谢《人民日报》,帮一个医改尖兵发现了一个基础性错误,并为它改错提供了压力。
理由之三:“好态度”与“好制度”同样重要
《人民日报》的这则批评报道,把一个重要的理念再次强调出来:“好态度”与“好制度”同样重要。医院不应是一架高速运转的冰冷机器,医院不能只追求高明医术。医院是一个人与人打交道的地方,医院是患者与医生面对面之所。不出错最好,出了错,怎么改错很重要。有完美的制度最好,有了完美的制度,也需要用医患双方共同的温度来润滑。
所以,朝阳医院要感谢《人民日报》。全国所有的医院和医生,都应该感谢那些从患者中站出来的挑剔者。只要这种挑剔,是一种有根有据的批评,而不是无根无据的情绪性谩骂,它对医院和医生,就充满了建设性。
医生和患者,本应是命运共同体,也是利益共同体。小事中看见大道理。全国的医院和医生,都应对照一下发生在朝阳医院的这起事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文/央视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