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评论员杨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宝座的争夺战已不可开交,虽然表面上看是欧洲跟新兴经济体在对决,但实际在背后,这场总裁选举还是欧美经济话语权的竞争,新兴经济体拿下这个总裁的时机还不成熟,不能操之过急。
全球的金融体系里面有两大非常重要的机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两个机构到底是干什么的?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致力于,给那些出现紧急情况的国家提供贷款的,这就相当于世界金融体系当中的消防队,卡恩就是前任的消防队长。世界银行主要致力于给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发展的援助,它就像一个扶贫队。一个扶贫队,一个消防队,两个第一把手不应该都由美国人来担任,这是全世界的共识。
世界银行传统是美国的领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欧洲的领地。美国很难有机会同时把持两个重大机构。在最近几年里,涉及到IMF自身的改革当中,美国一直是站在新兴经济体的背后,鼓励新兴经济体去跟欧洲争夺份额,争夺董事的席位等等,这次争夺总裁的席位同样。美国已经很难在这场新的IMF总裁选举中获胜,所以美国现在的态度是鼓励新兴国家去争当这个总裁。
新兴经济体包括中国在内,也有一定的可能当选这个总裁,不过我倒觉得新兴经济体不必操之过急。因为这样一个岗位,我们要考虑到它既有利也有弊,利处是不论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当选了,他能够增加这个国家,包括他所代表群体的话语权,但是弊处是,当你站在这个岗位上的时候,不要光讲着你的权利,还要想着你的义务和责任。
对于中国的朱民来说,我认为他当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中国在自己要不要有一个中国人来当这个IMF总裁上面,没有什么迫切的愿望。且不说朱民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当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个特别顾问的作用目前来看仍然有限。更重要的是,中国自己参与国际金融体系变革,必须考虑我们自己的脚步,到底应该迈得快一点还是慢一点,我们自己的改革其实是希望循序渐进,特别是在涉及到中国金融体系的开放度这个问题上面,我们一直强调要根据我们自己发展的步调来完成改革。
如果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改革过程当中,提前由一个中国人来担任这个岗位,也许会给我们自身的改革,带来一种完全不必要承担的复杂压力,我想这是我们自己的愿望。但是中国人不当这个总裁,跟新兴经济体当不当这是两件事情,中国仍然致力于推动新兴经济体国家在IMF当中的话语权在不断地增加,这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当前最重要的,也是最深层次的改革。
所以从整体来说,虽然卡恩出现了这样一场意外,但是IMF的基本格局、竞争的态势并没有发生变化,这场IMF总裁之争,仍然是欧美两个势力在经济话语权上的一场争夺。在IMF现在的24个董事席位当中,欧洲占9个,美国占4个,在IMF的投票权里面,现在排在前十位的里面,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四个金砖国家成员,还有四个是传统的欧洲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另外两个就是美国和日本,从实力对比来说,这样欧美的对决当中,最终最大的可能仍然是维持原样。
IMF自身的改革,还没有到取得重大突破的时候,如果出现了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当选,或者一个美国人当选了,我想要么是欧美之间的对决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要么就是IMF的董事会,在这样一个意外降临的特殊时刻,选择了努力去推进IMF自身的改革,这倒是会让一直致力于推进IMF改革的卡恩,在看守所里感到一丝欣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