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北约”和“华约”里的学校,都是国内的一流大学,按理说,以往采取的自主招生的方式也能招来非常好的学生,应该说这种合作的自主招生制度,本身是在于希望通过这种制度,能够增进自主招生的公平,同时降低重合度,提高考生的效率。
因为自主招生这些年来发展之后,确实给全国各地的高考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拔机会,但是另一方面在这种自主招生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自主招生的时候,因为各个学校对各省有针对性的一些中学,开展自主招生的活动,所以一个学校的考生,要参加这场考试,那场考试,往往在之前的自主招生的考试非常多,面试的情况也非常多.那么这种自主招生的合作加入之后,其实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给考生一个一次考试这样的平台,在这样考试的平台上,可以拿着自己的成绩,参加不同高校的面试,而不同的高校,对于这样同一次的合作考试,其实都是认可的,这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另一方面对于学校来说,其实也有它的优势,我们看到在这些合作自主招生的学校里,不同的学校,其实它是有区别的。对于考试之后学分的认定程度,对于你希望进入的这个专业,考试这个分数在你专业中间占的权重,各个学校都是可以有所差距的,其实做到在合作中间又有一定的区别性,这就有效降低了重合度。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合作自主招生制度在中国是2011年这场高考之前第一次使用,虽然这个之前在整个国际社会中一些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比如说美国,是有这个惯例和传统的。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尤其对于中国的高校来说,他是第一次使用,第一次使用,一定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我们要解决地区教育发展差异不均衡的问题,不能只把自主招生的生源和倾向,放在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要更兼顾到中西部地区的考生的利益。
比如说在这个过程中,怎么协调不同高校之间对于优秀人才的选择和需求,我想在这个过程中间需要各个学校,在2011年的高考上,做出一个积极有效的尝试,但是不管怎么说有探索比没有探索是好的,多层次的高考人才选拔机制,一定比这个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对考生来说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其实也迎合了国家教育改革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间谈到的,要通过多层次高考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要探索大学联考这样的制度。
对于外界所描述的所谓的“圈地运动”,尤其是清华等六校结成的合作自主招生的集体,然后北大七所高校也结成了这样的集体,外界对于这种两个团体之间的竞争,是会给一些放大的评论。其实这个评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它是很正常的一种评论,在目前中国整体的高考生源当中,好的生源往往是任何一个学校都想要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高考之间的竞争是从来没有停止,而且也不会停止。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我们现在不应该放大这种学校之间,对于优秀人才的这个倾向,和对于人才的选拔,因为所有的高校之间人才选拔的竞争,都基于一个理由,他一定会选最好的那个学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状元。
但是我们看到这些学校所形成的这个所谓的常青藤,中国可能形成的常青藤,在这个藤上不会只结出这个状元的果子。其实从自主招生这个形式来看,我们看到不同的考试之后,还要加入面试点的环节,能够让优秀的生源在高考之前,或者通过多种层次多样化的选择,能够跃入各个高校的视野,能够让各个高校进行多元化的人才选择,选择有特长、专长,素质好的学生,这个本身就是降低在高考过程当中恶性竞争的做法。所以在这样的环节上虽然有两个不同合作的群体,但是这两个不同的合作群体之间,并不必然会形成争锐性或者叫零和性的博弈。
值得注意的其实是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这样的招生联盟中,基本上囊括了中国目前很好的一流的高校,这些招生联盟其实我们应当注意到,其实它不应该去垄断这个高考市场,因为我们知道在这样一轮又一轮选拔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高校,尤其是省属的或者普通高校担心,这些重点院校会掐尖,会把更好的学生一轮一轮的都收入网中,使得普通高校的生源素质出现下降,我想这其实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并且希望在这个过程中间,各个高校第一能够加强合作;第二能够有些更创新的教学模式,更创新的人才选拔模式。其实通过不同的创新模式,就可以更有效地进行人才的均匀分配,而且也要根据高考的考生,他们自己在未来的兴趣、专业、方向和他们适合的领域去进行发展,我觉得因材施教说到底,将是高考最有效的一个人才选拔的方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