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禹

无论是统计局还是相关的专家,对此都表示的态度是谴责,而且仅仅就是谴责。对此,我认为其实就是两句话,一个是用法律来解决泄密的问题;第二个是我们要用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一些学术界的预测。从具体的这次泄密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肯定是应该根据我们国家相关的保密法和统计法用法律的手段具体去查证和解决这样泄密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其实过去也多次出现,对于现实生活当中的很多人来说,他们如果是搞信息咨询的,信息、数据对他来说就是生产力。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数据对他来说就是关系网;对于很多机构来说呢,他提前拿到这样的数据,就是赢得了利润,因为这样的数据公众对它非常关注,一旦提前泄露出去,各种各样的市场,对数据都很敏感,都会按照经济规律做出自己正常的反映。
但是如果数据提前泄露到少数人手里,他根据这些数据的情况来操纵某些价格,包括股市价格,包括一些期货等等其他生产资料的价格,从中谋取局部等巨大的非法利润,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觉得对这种泄密行为毫无疑问,应该用法律手段来制裁。但同时,我觉得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这样的行为,在一个数据公布之前,对可能在媒体上面,或者其他领域看到的相关数据都过于敏感,因为很多学术界的人,对一个阶段的数据他会做出自己的一些预测,这样预测的数据有可能跟最终的结果是相吻合的,虽然吻合的难度很大。
就像今天晚上世界杯三场球,人人都有预测,你要把三场球的结果全预测对了,有没有这种可能,其实也有。但是多数人可能预测不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统计部门得一手拿出法律的武器,另一方面宽容地对待来自学术界正常的预测。
现在跟经济政策相关联的统计数据频繁发布,也是一个经济政策的相关关联信号,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看到的数据非常多,公众也非常关心这个数据,围绕着统计数据出现的讨论,甚至争议也非常多。比如说我们看到了有最新的泄密情况,也有一些数据是统计部门跟公众之间彼此还有一个沟通的过程,比如说关于我们现在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就是CPI的指数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跟我们老百姓的切身感受能够密切相关呢?统计部门就有它的说法,但是老百姓的说法目前为止跟统计部门还不完全一致,。觉得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我们的统计数据要经得起公众的讨论。
我觉得这个“经得起”是两层含义,一个是数据本身要经得起讨论,我们也要像世界杯足球赛上一样,第一,避免假球,统计造假的行为我们要竭力避免;第二我们要避免乌龙球,可能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因为乌龙的情况出现的这个数据变化;有的时候我们还要避免一些越位球,有些人不该发布数据,他没有资格发布什么样的数据,他可能发布这样的数据;还有会出现一些争议球,这些通过我们统计的改革,都应该加以避免。另一方面我觉得经得起,就是我们统计部门要经得起这种公众异常关注统计数据,并且特别愿意来跟你讨论数据背后的这些因素环境。在这种情况之下,我看到国家统计局最近是比较愿意跟公众来讨论这些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在用法律维护统计数据的严肃性的基础之上,我们用更开放的心态来跟公众围绕数据进行交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