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彬风堂王怀远紫砂协会王苗会长访谈 |
分类: 彬堂人物 |
观汉品唐 趣意人生
——访王苗先生观汉雅集艺术馆印象
孟夏时节,相邀美风崔总、陕钢艺术街区李总一道,驭车同往城东纺织城艺术街区,访省收藏协会副会长、紫砂委员会掌门人、“观汉雅集”艺术馆当家王苗先生。
王会长是一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他名曰“观汉雅集”的艺术工作室,位于古城西安东郊纺织城的艺术区里。这里曾是国营棉纺织厂高大坚固的车间厂房,随着国中产业结构调整而逐渐走向没落后,如今已被当地官家开辟成为艺术区域。如今,王兄与诸多艺术家早已成为这里的“老住户”,他也因地制宜地将自己的领地改造成了一处上下三层、别具特色的大藏室。估计每一个去过他这里的宾朋,都会被其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理念所震撼,记忆犹新,叹为观止。
王苗先生是一位有故事的人。这不仅仅因为他有思想,更是源于他有志趣。本来这个世界上有趣的人就不多,好不容易碰到,便是大福。更何况他还低调、平和、博学、睿智而健谈,这些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虽是初次访晤,却似一见如故。
王苗兄祖籍关中东府华州人,自幼成长于书香门第,家学渊源使其平添书卷之气,家父王玲琪老先生自诩为“华山老人”,书法功力不凡,对后辈影响颇大。苗兄曾有过一段军旅生涯,在部队担任过电影放映员的角色。未曾想这一经历让他一生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至今不忘初心,怀揣着电影人的梦想,拍了不少的好片子,得过不少的影视大奖。工作室里专门有几间房子摆放他收藏的很多老式放映机,和他在不同时期所拍的电影电视剧拷贝和所获大奖的奖杯、证书及参赛证等等。
最牛的还是他对茶与茶器的研究。盘腿坐在宽敞考究的茶台边,一边品苗兄冲泡的各款茶,一边聆听他讲茶,端得是大享受也。每有朋友拿茶来让他品鉴,他总会在冲泡客人茶的同时,去库房寻来他自己收藏的同款或成色接近的茶,泡来让茶友们对比着品尝。不强加,而是重对比,重体验。用他的话就是:“喝茶要PK,才能知优劣,才能大进步!”他一边煮水烹茶,一边讲与茶有关的典故。虽然最喜欢喝生普洱茶,但却最爱向客人推崇泾阳的茯茶和陕南的绿茶。许多人生的哲理,也会在不经意间用茶的故事叙述出来。他藏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里的多款茶器,亦对建盏、影青盏、紫砂、耀州瓷厚爱有加。静坐艺术馆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且不谈柴米油盐,张长李短,只念及风花雪月,梅兰竹菊,更有千秋宏业与人情世故,真让人感觉神畅身逸。鼓腹而歌,乐不思归。
王兄始终痴迷着唐文化,尤其对唐代法门寺的琉璃盏及秘色瓷研究情有独钟,通过反复研究、摸索、比对和实验,不但一比一原样复制法门寺地宫里出土的琉璃茶器,而且将皇家重器所特有的那种沉稳大气的质感和器宇轩昂的气场彰显的淋漓尽致。同时,他还对大唐先民们的生活起居抱有浓厚的研究兴趣。苗兄专门腾出一大间房子制作并成功恢复出了唐代椒房(注:墙上的泥胚墙皮里含有花椒的叶子,防虫,除臭;也有交房之意)的朴素面貌,就连房间里添加的榻椅、茶几、琴案、衣架、香薰、屏风等一件件家具和生活用品都是有出处和根源的。
他为了研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的唐画《宫乐图》,竟然将原图放大后挂在自己茶台对面的白墙上,时时欣赏感悟研究。许是觉得还不够过瘾,又请来能工巧匠在自己做了一张和《宫乐图》里一模一样的桌子和凳子。他最喜欢仿效着盛唐时代茶界名流和文人雅士们,自己创建了一个紫砂茶友联谊群,常常邀请茶友办茶会、写茶诗、着茶文、品茶论道、以茶会友。像一位位文士在茶道上的做派,凈手、焚香、备器、礼拜、赏茶、鉴茶、鉴水、烹茶、闻茶、观色、谢茶等。让唐代的茶文化徐徐浸进每位茶友的骨髓之中。
自古长安高人多,王苗先生亦在其列。他所行进的生活轨迹,不正是诸多愿意给自己心灵找一处栖息之所的人们当追求和仿效的么?!
自古长安高人多,王苗先生亦在其列。他所行进的生活轨迹,不正是诸多愿意给自己心灵找一处栖息之所的人们当追求和仿效的么?!
——戊戌夏月大暑后二日怀远草记于长安彬风堂下
前一篇:胡正伟先生题写长安彬风堂斋号
后一篇:王怀远:城东访书法家陈亚红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