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如何介入政治改革等现实问题

标签:
中文北大百年陈平原杂谈 |
分类: 读者反馈 |
|
|||
| |||
■
我赞同陈平原教授在访谈中的观点:“不能将我们的中文系跟国外著名大学的东亚系比,人家是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我们是本国语言文学研究,责任、功能及效果都不大一样。”但与此同时,我也认为:我国的中文系(或曰中文学科),与(比如美国的)英文系(Department 如果对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英文系的巨大变化(特别表现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其教学实践上)有所了解,并以此来反思我国中文系的过去与现状,我们也许发现,中文学科还有很多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首先,“中文”是什么?随着时代的巨变,西方的English,已经变成了Englishes,而且,除了老牌的British 其次,“中文”学科与“母语教育”的关系是什么?就“母语教育”而言,我赞同访谈中提到的有必要在现在的大学中开设必修课“大学语文”的理念与做法(尽管我并不认为它应该称作“大学语文”)。但在“中文”学科之内,我想,学生所应该学、教师所应该教的还主要是“语言”与“文学”。因此,“大学语文”的体制建设及其课程设置,应不应该由中文系来承担、如何承担、承担多少,也应该引起重视。 再次,“中文”学科的使命是什么?在过去的百年中,北大的中文学科“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有效地介入了整个国家的思想文化建设”,这无疑是令人尊敬的,也是该学科永远的骄傲。同时,我在思考的问题有:21世纪的今天,当历史不再重复兵荒马乱的战争时代及人为的动乱年代、当时代不再赋予一个学科历史重任、当所有学科都在“关注社会、人生、政治改革等现实问题”且都会“与整个国家的历史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中文学科该向何处去?在参与各种现实问题时又该如何显示其独特之处?北大中文学科在全国高校中的领军地位毋庸置疑,又该如何发挥其引领学科的作用? 在人文学科普遍国际化的今天,重新思考和定位中文学科,无疑十分必要。 □郭英剑(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