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平小品文三则
2023-04-26 13:05:48
不染之莲
文/黄小平
“莲出淤泥而不染”,说的是莲生长于污泥之中,而不被污泥的污浊所沾染,依然保持自己的纯净和高洁。
身处污浊而不沾染,莲靠的是什么呢?是莲有铜皮铁骨、一身金钢不坏之体而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吗?一看莲就知道,它不是铁骨铮铮的形象,有的只是柔韧的身躯,而它的叶柄和根茎中间是空的管道,污泥浊水很容易顺着这些管道渗透进莲的每一个毛孔,那么莲又是靠什么抵御污染而洁身自好的呢?
“静”则能“净”。一杯浑浊的水,不去动它,静静地放上一段时间,杯里的水自然就清了。但水的污浊并没有消除,它只是沉淀到了杯底,一摇动,又会尘渣泛起,浑浊不堪。
由此看来,要保持自身的清净,仅靠“静”是不够的,静心、静气、静养,这些都不够。莲是如何做到自我净化的呢?它是把污浊转化为自己生长的养料,生长出纯洁、清香和美好。莲的能力,莲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能化污秽为纯洁、化腐臭为清香、化丑陋为美好。这就是“莲出淤泥而不染”的根本所在。
不染之莲,它的纯洁,也就有了与众不同的光环,人们称之为圣洁。(摘自黄小平新浪博客)
世界是一个戏台子
文/黄小平
“世界只是一个戏台”。莎士比亚说这句话,我想,他是在告诉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我们人生的。
先说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宏大的世界,如果我们只是把它看成一个戏台子,这世界便小了;复杂的世界,如果我们只是把它看作一出戏而已,这世界便简单了。如此来看世界,这世界如何不会一目了然、一清二楚呢?
再来说说如何看待我们的人生。世界是个戏台子,自然这戏台上演戏的就是人了。戏中有主角和配角,喻示着人有三六九等。戏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喻示着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之路从来不是平坦的。有演戏的,就必有看戏的,喻示着人生少不了被别人评头论足。再长的一出戏,也不过是几小时而巳,喻示着人生短暂。戏演完了,接着就是谢幕、退场,喻示着人最后都得退出人生的舞台。
戏谢幕了,但戏台还在,后来的戏还得继续演下去。(摘自黄小平新浪博客)
凭什么下定律
文/黄小平
什么是定律?定律是客观规律的统称,是对客观规律的一种表达形式,通过大量具体事实归纳而成的结论。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民间谚语就是一条定律,意思是说,从一个人三岁时的样子,就可看出他小时候的样子;从一个人七岁时的样子,就可以看出他一生的样子。为什么能得出如此结论呢?就是因为通过对一个人三岁和七岁时的行为习惯和日常表现进行归纳总结而下出的定律。
有一个年轻人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读书写作,天天如此,雷打不动。一位老人知道这件事后,说这位年轻人日后必定大有出息。果不其然,二十年后、这位年轻人成了一位有名的作家。老人难道能够未卜先知、能掐会算?当然不是,而是老人从年轻人的日常起居和生活习惯,从年轻人勤奋、坚毅和持之以恒的品性中作出的判断,得出的结论。
习惯成自然。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就是定律,一个人的习惯可以定律一个人,好的习惯,能成就一个人,坏的可惯,能毁掉一个人。(摘自黄小平新浪博客)
【作者简介】黄小平,男,江西新余人,新余市原作协副主席,被网络和报刊称为“中国小品文大王”,创作小品文万余篇。已出版文集11部,发表、转载文章8000多篇次,作品被100多种文选文集选录,不少作品选录中小学语文课外读本和中小学语文试卷阅读分析及作文素材。多篇作品选录全国语文教材。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报刊签约作家。
黄小平小品文三则
不染之莲
文/黄小平
“莲出淤泥而不染”,说的是莲生长于污泥之中,而不被污泥的污浊所沾染,依然保持自己的纯净和高洁。
身处污浊而不沾染,莲靠的是什么呢?是莲有铜皮铁骨、一身金钢不坏之体而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吗?一看莲就知道,它不是铁骨铮铮的形象,有的只是柔韧的身躯,而它的叶柄和根茎中间是空的管道,污泥浊水很容易顺着这些管道渗透进莲的每一个毛孔,那么莲又是靠什么抵御污染而洁身自好的呢?
“静”则能“净”。一杯浑浊的水,不去动它,静静地放上一段时间,杯里的水自然就清了。但水的污浊并没有消除,它只是沉淀到了杯底,一摇动,又会尘渣泛起,浑浊不堪。
由此看来,要保持自身的清净,仅靠“静”是不够的,静心、静气、静养,这些都不够。莲是如何做到自我净化的呢?它是把污浊转化为自己生长的养料,生长出纯洁、清香和美好。莲的能力,莲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能化污秽为纯洁、化腐臭为清香、化丑陋为美好。这就是“莲出淤泥而不染”的根本所在。
不染之莲,它的纯洁,也就有了与众不同的光环,人们称之为圣洁。(摘自黄小平新浪博客)
世界是一个戏台子
文/黄小平
“世界只是一个戏台”。莎士比亚说这句话,我想,他是在告诉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我们人生的。
先说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宏大的世界,如果我们只是把它看成一个戏台子,这世界便小了;复杂的世界,如果我们只是把它看作一出戏而已,这世界便简单了。如此来看世界,这世界如何不会一目了然、一清二楚呢?
再来说说如何看待我们的人生。世界是个戏台子,自然这戏台上演戏的就是人了。戏中有主角和配角,喻示着人有三六九等。戏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喻示着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之路从来不是平坦的。有演戏的,就必有看戏的,喻示着人生少不了被别人评头论足。再长的一出戏,也不过是几小时而巳,喻示着人生短暂。戏演完了,接着就是谢幕、退场,喻示着人最后都得退出人生的舞台。
戏谢幕了,但戏台还在,后来的戏还得继续演下去。(摘自黄小平新浪博客)
凭什么下定律
文/黄小平
什么是定律?定律是客观规律的统称,是对客观规律的一种表达形式,通过大量具体事实归纳而成的结论。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民间谚语就是一条定律,意思是说,从一个人三岁时的样子,就可看出他小时候的样子;从一个人七岁时的样子,就可以看出他一生的样子。为什么能得出如此结论呢?就是因为通过对一个人三岁和七岁时的行为习惯和日常表现进行归纳总结而下出的定律。
有一个年轻人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读书写作,天天如此,雷打不动。一位老人知道这件事后,说这位年轻人日后必定大有出息。果不其然,二十年后、这位年轻人成了一位有名的作家。老人难道能够未卜先知、能掐会算?当然不是,而是老人从年轻人的日常起居和生活习惯,从年轻人勤奋、坚毅和持之以恒的品性中作出的判断,得出的结论。
习惯成自然。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就是定律,一个人的习惯可以定律一个人,好的习惯,能成就一个人,坏的可惯,能毁掉一个人。(摘自黄小平新浪博客)
【作者简介】黄小平,男,江西新余人,新余市原作协副主席,被网络和报刊称为“中国小品文大王”,创作小品文万余篇。已出版文集11部,发表、转载文章8000多篇次,作品被100多种文选文集选录,不少作品选录中小学语文课外读本和中小学语文试卷阅读分析及作文素材。多篇作品选录全国语文教材。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报刊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