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黛玉与薛宝钗之劝的异同
(2016-01-15 21:21:17)
标签:
红学红楼梦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 |
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只有薛宝钗经常劝贾宝玉,而林黛玉从未劝过贾宝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她们都劝过贾宝玉,只不过劝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而已。
我们先来看看宝钗劝的内容。
第三十二回湘云劝宝玉道:“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生气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根据这段描写可知,宝钗曾经象湘云一样劝宝玉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
第四十二回贾政生气笞打宝玉的原因有三:一是宝玉与戏子蒋玉菡交往导致忠顺王府长史上门兴师问罪;二是金钏与宝玉调情被 王夫人逐出贾府导致她羞愤投井自尽;三是宝玉会见贾雨村时葳葳蕤蕤表现欠佳。宝钗当时只知道宝玉被打是因为与蒋玉菡交往,还不知道金钏与宝玉调情一节。宝玉被打后,宝钗给其送棒疮药丸时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其意思是说:过去曾经劝你多与官场里的人交往,少结交一些浮浪子弟,可你就是听不进去,以致今日惹出乱子,被老爷笞打教训。
第三十六回写道:“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因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众人见他如此疯颠,也都不向他说这些正经话了。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根据这段描写可知,宝钗曾经劝宝玉读八股时文参加科举考试以便今后在官场中立身扬名。
第四十八回宝玉感叹香菱作诗用功,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这是宝钗在劝宝玉要用功读书,其中包括要用功读科举时文。
根据以上的描写和分析可知,宝钗之劝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劝宝玉多结交官场朋友,二是劝宝玉学会应酬世务,三是劝宝玉用功读书博取功名。归纳成一句话,就是劝贾宝玉要留意仕途经济学问立身扬名。
贾宝玉自幼生活在女儿队里,受女性长辈的宠爱,心理和性格基本接近女性化,故喜欢在女儿队里厮混和结交风流俊俏的青年贵族子弟,而视一般男子为“须眉浊物”,不愿与之交往。因长期生活在富贵场里温柔乡中,养成慵懒散漫的性格,不愿为俗务杂事所羁,对世务应酬存在厌烦和抵触心理,因此也懒于与士大夫诸男子交往。同时,因一直生活在深宅大院和女儿队中,对外部成人世界缺乏了解,对官场里的投机钻营和竞争深感恐惧和厌恶,视官场仕途如畏途,因此也不愿与士大夫诸男子交往。这就是贾宝玉讨厌仕途经济学问和不愿走仕途经济之路的真正原因。至于他将那些参加科考和做官的人称为钓名沽誉的“国贼禄鬼”,只是他不愿读八股时文参加科考和懒与士大夫交接应酬的一种粉饰之词而已。
薛宝钗与贾宝玉只是亲戚关系,贾宝玉读书不读书,仕进不仕进,扬名不扬名,有没有朋友,会不会应酬,与薛宝钗有什么关系?薛宝钗明知贾宝玉不爱听,却苦口婆心地劝宝玉留意仕途经济学问,结交官场朋友,读书仕进,立身扬名,又是为了什么呢?这是因为薛宝钗深信“金玉良姻”之说,认为他们早晚会成为夫妻,自己的前途命运与贾宝玉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宝玉也为了自己,必须为宝玉的未来前途着想,劝其留意仕途经济学问,读书上进,博取功名,将来为官作宰,振兴家业,长保富贵。
荣国府的世袭爵位已由贾赦承袭,贾赦现有贾琏和贾琮两个儿子,因此贾宝玉袭爵的可能性不大,如果贾宝玉要进入官场仕途,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参加科举考试,二是捐官。但旧时认为科举才是进入官场的正路,只有有钱无才者才会走捐官之路,故捐生在官场中常常被人轻视,职位和上升通道都不及进士。贾政未能考中进士,而是通过皇上额外加恩才得以步入仕途,在士林中不免有些自卑,因此才要求贾宝玉和贾环修习举业,光耀门楣。薛宝钗乃皇商家庭出身,家族里没有通过科考做官的,自然也希望贾宝玉通过科考入仕做官,认为这才是其人生正路,因此屡屡劝贾宝玉留意仕途经济学问。
让宝钗始料未及的是,宝玉不愿参加科考和做官,对仕途经济学问表示极度反感。
当宝玉对宝钗劝他留意仕途经济学问表示极度反感后,宝钗就不再劝他留意仕途经济学问,而是希望他读书明白事理和学习一些谋生的本领。第四十二回中宝钗曾对黛玉道:“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此时宝钗已经不再指望宝玉考举人、考进士、考状元,为官作宰,辅国治民,光宗耀祖,而是希望他能学习一些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以便以后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和增强应酬世务的能力,承担起家庭和社会责任。
宝钗劝宝玉留意仕途经济学问,读书考取功名,学会应酬世务,本身是为宝玉今后的前途命运着想,也是为了让宝玉避免惹家长生气而被挨打,是深爱宝玉的具体表现。
与宝钗不同,黛玉自幼从未劝过宝玉留意仕途经济学问和科举仕进立身扬名。
第三十二回袭人说宝钗劝宝玉留意仕途经济学问时贾宝玉拂袖而去,袭人道:“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第三十六回中说贾宝玉“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
为什么黛玉不劝宝玉留意仕途经济学问立身扬名?对此许多人进行过分析,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因为黛玉具有反封建思想和叛逆性格,反对宝玉走传统的仕途经济之路,故从不劝宝玉留意仕途经济学问立身扬名。我则认为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空泛之谈。
黛玉是一个女孩儿,自己不象男人那样被迫去学经济学问和走仕途经济之路,因此不会讨厌仕途经济学问,否则就没有道理。在前八十回中,我们既未见到过林黛玉劝贾宝玉留意仕途经济学问立身扬名,同时也未见到过林黛玉反对仕途经济学问及立身扬名。事实上黛玉并不反对读孔孟圣贤之书,也不反对仕途经济学问和立身扬名,因为她自己也曾熟读过《四书》,也曾认同宝钗那套读书明理的言论,对贾宝玉学习举业和参加科考也表示过理解和支持。如第九回宝玉去族里义塾读书之前来与黛玉道别,黛玉对宝玉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宝玉只是到义塾学习举业而非参加科考,“蟾宫折桂”一语只是调侃宝玉的玩笑话。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也表明黛玉对宝玉学习举业参加科考是理解和支持的。第七十回林黛玉闻得贾政回家,必问宝玉的功课,恐临期吃了亏,因此自己只装作不耐烦,把诗社便不起,也不以外事去勾引他,以使宝玉专心做功课。
黛玉既然不反对仕途经济学问立身扬名,为何又不劝宝玉留意仕途经济学问立身扬名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黛玉进贾府前就已经知道宝玉厌恶读书,故不劝其读书。
第三回:“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黛玉既然已经知道宝玉厌恶读书,进贾府后就不会劝宝玉读书。这就是黛玉从未劝宝玉读书的原因。
其二,黛玉与宝玉的爱情婚姻关系未确定致使黛玉难以虑及更长远的问题。
对林黛玉来说,虽然从小与宝玉相亲相爱,但那时懵懵憧憧不知世事,自然不会劝宝玉留意仕途经济学问立身扬名。长大以后虽然懂得一些世事,但又遇薛宝钗进京和“金玉良姻”谣言四起,而贾宝玉和贾母等人对此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使宝黛的爱情和婚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给宝黛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在这种情况下,林黛玉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将她与宝玉的爱情和婚姻关系确定下来,然后才会考虑其他更长远的问题。
其三,黛玉的思想性格决定了她不会劝宝玉留意仕途经济学问立身扬名。
宝玉将成年男子称之为“须眉浊物”,将官场中人称为“国贼禄鬼”,懒与士大夫诸男子交接应酬,而黛玉也将社会上的男人称之为“臭男人”,拒绝拿“臭男人”曾经拿过的东西。黛玉和宝玉都认为社会上的成年男人尤其是官场中的男人都是一些庸俗、功利和污浊之人。黛玉和宝玉都是品格纯真的性情之人,黛玉自然希望宝玉始终保持这种纯真的品格,永远沉浸在爱情的童话里,梦想生活在诗的王国中,不希望看到他也去投机钻营,迷失本性,堕落成一个庸俗污浊之人,故不劝宝玉留意仕途经济学问和立身扬名。这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所谓共同理想和志趣,也是他们互相认对方为知己的原因。
黛玉不劝宝玉留意仕途经济学问立身扬名,是否说黛玉从未劝过宝玉?当然不是。事实上,黛玉也曾多次劝过宝玉,只是不曾劝他留意仕途经济学问立身扬名而已。
我们现在再来看看黛玉如何劝宝玉。
第十九回宝玉替丫头们淘漉胭脂膏子蹭上了一点儿在腮上,黛玉见了便用自己的帕子替他揩拭了,口内说道:“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便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奇事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又该大家不干净惹气。”从黛玉话里看,过去曾经有人将宝玉为丫头们淘漉胭脂膏子的事告诉过贾政,导致宝玉被贾政训斥。庚辰双行夹批:“乃父责其子,纵加以笞楚,何能使大家不干净哉?今偏大家不干净,则知贾母如何管孙责子怒于众,及自己心中多少抑郁。”贾政每次教训宝玉,贾母便认为是他人将宝玉的不当行为告诉了贾政,故迁怒于众人。这就是黛玉所说“又该大家不干净惹气”的意思。黛玉并不反对宝玉为丫头们淘漉胭脂膏子,而是不希望这些事让贾政知道,以免贾政教训宝玉时大家也跟着受气。这是劝宝玉再做这些事时要小心谨慎。
第三十四回宝玉因蒋玉菡的事而被贾政笞打,林黛玉来看望宝玉,哭得气噎喉堵,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黛玉要求宝玉改什么?宝玉是明白的,因此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宝玉所说的“这些人”,是指蒋玉菡这些人,黛玉所说的“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意思是劝宝玉以后不要再与蒋玉菡这些人来往,以免再惹贾政生气而被打。
第七十九回黛玉对宝玉说道:“才刚太太打发人叫你明儿一早快过大舅母那边去。你二姐姐已有人家求准了,想是明儿那家人来拜,所以叫你们过去呢。”宝玉拍手道:“何必又如此忙?我身上也不大好,明儿还未必能去呢。”黛玉道:“又来了,我劝你把这脾气改改罢。一年大二年小,……”孙绍祖家人来拜,按礼宝玉应该去邢夫人那里见见孙绍祖的家人,可宝玉却以身体不大好为由推辞见孙绍祖家人,属于小孩子的任性。黛玉认为宝玉已经长大成人了,不能再象小孩子那样任性了,应该改改这种任性的脾气。
根据以上描写和分析可知,黛玉之劝的内容也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劝其改掉做事不小心的毛病,二是劝宝玉少在外面闲逛和结交浮浪子弟,三是劝宝玉改掉任性的毛病。归纳成一句话:就是劝宝玉改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性。
为何黛玉要劝宝玉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性呢?这是因为贾宝玉的这些不良生活习性曾经受到贾政的责罚,甚至被贾政打得半死,黛玉深爱宝玉,曾经为此哭得眼睛肿得象桃儿一般,自然不希望再看到宝玉被其父亲责打,因此才劝宝玉改改那些不良的生活习性。
黛玉和宝钗虽然劝宝玉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但她们的目的都是为宝玉好,其出发点是相同的,即她们都是因为深爱贾宝玉,希望他一生平安幸福。
(2015年7月1日于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