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差形成与消除问题我见

标签:
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经济学财经 |
按:近年来,物价持续上涨,尤其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政府和经济学界都在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我翻了一下二十多年前写的经济理论文章,发现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遂将其中的几篇文章帖到博客上,以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剪刀差形成及消除问题我见》一文,农业部农业经济研究所(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单位)曾经两次召开专家会议进行专门研究,一致认为具有理论创新性并表示赞同其中的观点,只是考虑到这些新观点可能不被当时的中央高层所接受,便写信建议我送国家发改委主办的《价格理论与实践》杂志发表。发改委与我进行电话沟通后,决定于1993年12月份发表。后来中央出台的农业政策或多或少地受到该文观点的影响。
一、剪刀差的定义
目前我国大多数辞书对剪刀差的定义是:在工农产品交换中,农产品价格低于其价值,工业品价格高于其价值,由此形成的不等价交换所产生的价格背离价值的差额。笔者认为,这个定义并不十分确切。若按此推论,只要价格符合价值,剪刀差也就被消灭了,工农产品比价也就合理了。事实上,问题远没有这样简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价格因受供求规律的影响,背离价值是经常的,而相吻合的时候反而是偶然的。其次,在等量资本投入的条件下,由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创造的价值多,工业资本有机构成高,创造的价值则少。在资本要素可自由转移的条件下,资本利润率存在平均化趋势,即等量资本应获得大致相等的利润,为了保证相等的资本取得大致相等的利润,农产品市场价格就得低于价值,工业品市场价格就得高于其价值。价格背离价值是必然的,合理的背离也是必要的。剪刀差是指工农产品存在的不合理的比价关系,我们既然不能说价格偏离价值是不合理的,因此也就不能说价格偏离价值以及由此产生的差额是剪刀差。再次,价值决定目前仍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对具体的商品价值并不能用实证方法予以求出,因而要画出一条价值动态曲线也是相当困难的。如果不能画出一条现实的价值动态曲线,上述剪刀差的解释也就缺乏实用价值,而消除剪刀差却是我们研究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
大家知道,伴随竞争和资本要素的自由转移,商品的价值将转化为生产价格,它等于商品的生产费用加平均利润。在生产价格出现之后,我们所说的等价交换就不是指价值的直接相等,而是指生产价格的相等,其表现形式就是资本利润率相等。这就是说,要判断农产品价格是否合理,即要观察工农产品价格是否存在剪刀差,只要观察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否过份偏离生产价格,或农业部门平均资金利润率是否过份低于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也就可以了。
至此,我们或许可以对剪刀差重新下个定义,即:剪刀差就是指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偏离其生产价格,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价格差额。因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按时间序列画出市场价格动态曲线和生产价格动态曲线,将呈张开的剪刀状,因而就将这两种价格之间的差距称为剪刀差。
二、剪刀差的成因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剪刀差的形成主要是受国家价格政策取向的影响。如国家欲加速工业化进程,增加工业积累,则压低农产品价格,以便将部分农业资金通过价格途径转移到工业部门,从而形成剪刀差。但也有一些是价格决策失误造成的。一是对农产品成本、收益情况判断失误,致使价格定得偏低;二是采用了错误的定价方法,如工农产品均采用成本加成订价法。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一般比工业品长,资金周转率一般小于工业,若按相同的成本加成率定价,相等的资金在相同时期内农业利润将低于工业利润,因而农业资金利润率也将低于工业资金利润率,即形成剪刀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绝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已经放开,计划经济体制下种种形成剪刀差的条件也将消失。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仍出现剪刀差,其原因何在呢?这必须从农产品的供求规律和农产品成本及收益变化规律谈起。
(一)、农产品供求规律及价格定位
农产品价格也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但由于农产品的供求规律与工业品不同,因而供求与价格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1、农产品需求规律及需求价格曲线
对一般商品而言,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价格下降,需求增加。但对农产品而言,则不尽然。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对具体品种而言,由于存在替代品种,需求仍受价格的反向影响。但对总体需求而言,某类农产品(如粮食类)的需求总量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极小。农产品的需求总量仅与人口、工业结构及加工转化能力有关。由于在某个特定时期内,人口数量、工业结构及加工转化能力是相对稳定的,因而农产品的需求总量也是相对稳定的。价格对一定时期内需求总量的影响非常微弱,需求价格弹性非常小,其价格曲线为一条非常陡峭的斜线。
虽然价格对需求量影响甚小,但在产量或供应量一定的条件下(事实上在较短时期如一个生产期内,产量或供应量往往总是一定的),需求量的大小却对价格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价格与需求量呈正向变化,即需求量越大,则价格越高,反之则越低。在这里需求量为自变量,价格则为因变量。需求价格曲线为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
2、农产品供应规律及供应曲线
对某一具体品种而言,价格高低将影响下个生产年度的种植面积和供应数量,但对某一类农产品或全部农产品而言,价格水平变化对供应总量的影响甚小。这是因为,农产品一般是鲜活易变质的商品,一旦生产出来,农民除留足自用部分外,一般不论价格高低,必须将其卖出,以便取得再生产所必需的资金。价格对农民当期售出农产品的总量不构成多大影响。
在短期内,虽然价格对供应总量不构成多大影响,但在需求量一定时,产量或供应量对价格却构成重大影响。产量或供应量越大,价格则越低,反之则越高。价格将随着供应量的变化而呈反向变化,价格曲线也将随供应量的增加而下斜。
如前所述,需求量是个较为稳定的量。而供应量却是一个较为活跃的量,它随耕地面积、气候条件、农业技术、当期投入、进出口数量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价格水平最终将由当期国内供应总量所决定。
(二)、农产品市场价格与生产价格背离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以上只是解决了农产品价格在市场上定位问题。为了说明市场价格定位是否合适,必须将市场价格与生产价格进行比较,或者将农业平均资金利润率与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进行比较。而要进行这样的比较还必须从研究生产成本与生产利润变化规律入手。
1、农产品生产成本变化规律及边际成本曲线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等量投入条件下,耕地的产出率有逐年递减的趋势。然而在一国内,土地是有限的,为了取得足够的农产品,必须维持相当的产出率,甚至还必须使耕地的产出率得到不断地提高,这就要求必须不断地增加农业投入。但是,产量与投入并不是呈相等的比例增加,产出增量往往小于投入增量,这就使得单位产品边际成本不断上升。
2、生产利润的形成及变化规律
市场价格由供求决定,而生产利润又由市场价格和生产成本共同决定。如图1:
http://s1/mw690/631c9f95td651256c7850&690
P:
X:需求价格曲线
L:生产成本曲线
当GX相交b于时,决定了供需均衡产量和价格分别为Q2和P2;从b点作垂线相交于L的b′,则此时生产利润为bb′;当产量增至Q3时,需求量未变,仍为Q2,因需求相对不足,价格将沿着G线下滑到P3,与L相交于c点,此时市场价格正好与生产成本相等,因而生产利润为零;当产量继续增至Q4时,需求不足进一步加强,价格也将进一步滑至P4,低于生产成本d′,因而生产利润dd′为负数。相反,当产量缩减到Q1时,需求量仍为Q2,相对旺盛的需求将拉动市场价格上升到P1,此时价格与成本的间距aa′为最大。
图1表明,当Q1<Q2<Q3<Q4时,相对应地,生产成本a′<b'<c'<d',市场价格P1>P2>P3>P4,生产利润aa'>bb'>cc'>dd'。这就是说,当需求量一定时,利润与价格同向变化,与产量和成本逆向变化,产量越大,成本也越大,同时价格也越低,因而利润也越小;反之,产量越小,成本也越小,同时价格也越高,因而利润也越大。这就是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根本原因。
3、市场价格与生产价格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趋势
如前所述,按市场价格出售,其利润或高或低,不一定能达到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水平。市场价格可能与按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计算的生产价格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如图2:
http://s15/mw690/631c9f95td6512b70504e&690
P:价格
Q:产量
S:生产价格曲线
L:边际成本曲线
B:市场价格曲线
S与L等距,其间距为按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计算的平均利润。当B与S相交于a时,市场价格与生产价格相合于P0,这时剪刀差的问题也就消失了。然而情况并不总是这样,事实上,B与S只有一个交点,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相交的,即市场价格与生产价格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背离。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价格和生产价格相互背离的趋向如何?
大家知道,地力存在递减规律,为了增大产出,必须增大投入,即边际成本有增大的趋向,与此同时,生产价格绝对水平也有不断提高的趋向。
由于增加了投入,产量将不断得到提高,然而产量的提高也相应地抑制了价格的上扬,甚至迫使价格下降,结果将使农业部门平均利润率下降,甚至低于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与此同时,市场价格也就低于生产价格。这就是剪刀差存在的根源。追求高产是农业的既定目标,随着产量的不断提高,市场价格与生产价格不断反向变化,市场价格与生产价格相背离的间距也就越来越大,因而剪刀差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向。
三、消除剪刀差的途径
剪刀差的存在和扩大,严重影响农民投入的积极性,甚至会造成大量农田撂荒,农业劳动力涌向城镇。消除剪刀差是稳定农业,稳定整个国民经济的需要。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仍然应该将消除剪刀差作为主要的农业政策目标。
消除剪刀差就是要扭转市场价格曲线和生产价格曲线,使两条线的夹角达到最小直至消失,即让市场价格与生产价格无限趋近直至趋同。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一方面让市场价格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做到生产成本不断降低。
使市场价格上升有两种途径,一是限制产量或供应量,二是使有效需求增加。但是,限产是消极办法,而且与国家农业发展战略及农民企望增产丰收的实际要求相矛盾,这种方法不可取,也行不通。因此只有刺激有效需求,才是促使价格上升的积极而可行的办法。
如何增加农产品的有效需求?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途径:①扩大农产品初级加工规模,增强农产品的转化能力;②加强出口力度,让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③增强国家储备调节力度,在有效需求不足时尽量增加国家储备,以促使价格上扬。
使生产成本下降也有两种途径,一是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如发展高产优质产品,推广高效优质化肥和农药,推广科学种养技术,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避能力等,从而使农业达到低成本的目标。降低成本的另一条途径是大力发展集约化经营,降低机会成本,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总之,通过以上措施,就可能实现农产品价格相应上升而成本有效降低的目标,从而达到缩小和消除剪刀差的目的。
(注:此文发表在《价格理论与实践》199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