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红学红楼梦宝玉薛宝钗黛玉功名终身误木石前盟文化 |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写得最完美的女子,也是个人见人爱的女子。书中写道:“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第四回)。“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第八回)。贾母对宝钗的评价说“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第三十五回)。就连赵姨娘也说“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第六十七回)。宝钗不仅长相俊美,而且言行举止得体,深得贾府上下人的喜爱。
宝玉也喜欢宝钗的妩媚风流。第二十八回中写道:“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
然而宝玉仅仅是对宝钗形体的羡慕,并没有发展到对宝钗感情上的爱恋。
第五回《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第二十二回中宝钗所作的灯谜:“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第六十二回射覆时,宝钗覆了一个“宝”字,宝玉射了一个“钗”字,并解释说:“他说‘宝’,底下自然是‘玉’了。我射‘钗’字,旧诗曾有‘敲断玉钗红烛冷’,岂不射着了。”针对湘云说不该用实人实事,香菱说道:“前日我读岑嘉州五言律,现有一句说‘此乡多宝玉’,怎么你倒忘了?后来又读李义山七言绝句,又有一句‘宝钗无日不生尘’……”。第六十三回夜宴掣签行令,宝钗掣的签上写道“任是无情也动人”。作者通过这些描写,反复暗示婚后宝玉与宝钗缺乏感情,二人婚后关系冷淡,实无夫妻之情,夫妻关系有名无实,宝钗独自一人过着孤凄的生活。
第二十一回庚辰双行夹批:“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以上的描写和批语给我们的印象是,宝玉并不爱宝钗。试想,如果宝玉爱宝钗,婚后就不会出现夫妻关系冷谈的问题,更不会出现弃而为僧的问题。
既然宝钗是个如花似玉的女子,为什么宝玉不爱她呢?
这是因为,宝玉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而宝钗却热衷于追名逐利,两个人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目标不同,志不同道不合,缺乏相爱的思想基础。
第三十二回中有一段描写最能说明这一点。书中写道:“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宝钗常劝宝玉读所谓的“正经”书,劝他追求功名,使宝玉厌烦,因此宝玉早与她“生分”了。庚辰本第二十二回双行夹批也说宝玉与宝钗“素不契”。宝钗、湘云、袭人等人对宝玉百般规箴,要他读所谓的圣贤书,要他追求功名,使他意识到他与宝钗之间原来横着一条不可逾越的思想鸿沟,使他们之间的感情不断疏远,产生生分感和不契。
既然他们“生分了”和“素不契”,二人就不可能有感情上的交流。既然缺乏感情交流,也就不可能产生爱情。
有人会说,似乎宝玉宝钗结婚后宝钗并没有再劝宝玉追求功名,这时宝玉就再没有不爱宝钗的理由了,然而宝玉仍然不爱宝钗并最终弃她而去,让人匪夷所思。
其实婚后宝玉不爱宝钗是有充分理由的。宝玉本以为新娘是自己深爱的黛玉,然而结果却是和自己较为“生分”和“素不契”的宝钗,他会认为这一切都是宝钗母女一手造成的,不免会对宝钗产生怨恨。
在宝玉的洞房花烛之夜,黛玉本以为新娘是自己,然而与宝玉拜堂成亲的却不是自己而是薛宝钗,这对黛玉的打击是多么大啊!活下去的精神支柱顿时轰然倒塌,于是“玉带林中挂”,一缕香魂飘向太虚幻境,香消玉殒了。
宝玉有充分理由认为,黛玉的香消玉殒是薛姨妈和薛宝钗母女俩造成的。第二十八回写道:“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薛姨妈明知宝玉有玉,却对王夫人说这些话,用意是再明显不过了。而且薛姨妈的这番话,贾府上下都知晓。因此宝玉不能不怀疑,他没能与黛玉结为夫妻并导致黛玉自尽,都是薛氏母女造成的。
黛玉殒后,宝玉为了不妨“大节”,可能承认与宝钗的夫妻关系,但因二人“素不契”,缺乏感情,加之宝玉怀疑所谓“金玉良缘”是薛氏母女的阴谋,因此婚后的宝玉不仅不会爱宝钗,甚至对宝钗还有几分怨恨和厌恶。这是宝玉婚后对宝钗冷谈并最终毅然舍弃宝钗出家为僧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