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豇豆红莱菔瓶
母 智 德
豇豆红瓷器,是清康熙后期郎廷极任督陶官时,在景德镇御窑厂仿明永乐、宣德红釉时衍生出来的一种名贵的高温铜红釉新品种。它是各种铜红釉中最精妙的一种,其釉面的红色有深有浅,红色之中多有绿色苔点。这种绿色苔点原本是烧成技术上的缺陷,但在浑然一体的深浅红色之中,参杂点点绿斑,反而显得幽雅鲜丽,给人以美感,令人赏心悦目。由于铜元素在各部位的密度不同,烧成后釉面的呈色也各有所异:有的在匀净的粉红色中泛着深红斑点,或者红点密集成片;有的则在深浅不同的红色中显露出绿斑或色晕,形成一种天然变幻的情趣。恰似豇豆的红色,又红中泛绿,似朝霞中的桃花,又宛若美人醉酒时的肤色,故又称之为“美人醉”、“桃花片”。此外,还有“大红袍”、“正红”、“娃娃脸”等称谓。
豇豆红釉所具有的柔和色调,是由于釉中的铜胶体错中复杂的分布而形成的。烧制时倘若氧化焰超过需要量就会出现绿斑,其烧成技术很难掌握,比郎窑红的烧成难度还要大。这就导致豇豆红釉无大器,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器物没有超过24厘米的;再者其器型种类也不超过10种,大多数是文房用具,如印盒、水盂、笔洗等,此外还有少量的柳叶瓶、菊瓣瓶、莱菔瓶、太白尊、苹果尊等。器物一般为圈足,足脊较窄,胎质细腻光洁,足内施白釉。康熙晚期烧制的豇豆红釉器,除柳叶瓶外,均在器物外底白釉下以青花料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无边框。总而言之,在明清众多的红釉瓷器中,豇豆红是最为珍贵的一种,历来是藏家们可遇而不可求的搜猎目标。
从现有的实物和研究资料显示,豇豆红釉瓷器,除了为数有限的“大清康熙年制”的器物外,较多的则是光绪和民国时的仿品。尚未见到“雍正”、“乾隆”时期的豇豆红釉器。究竟是“雍正”、“乾隆”时豇豆红烧制的工艺已经失传,根本没有这种产品的生产呢,还是另有原因呢?为此,谈谈个人的想法。
豇豆红釉,是在康熙晚期江西巡抚郎廷极奉诏担任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时,在仿烧明代永乐、宣德的红釉瓷器时,无意中烧制成的瓷釉新品种。郎廷极始任督陶官是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五十一年(1712)离任,前后共七年。离任后的第三年,即康熙五十四年(1715)郎廷极辞世。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于1723年驾崩。继位的雍正帝在位仅仅十三年,接着是乾隆登基理政。在雍正、乾隆时担任督陶官的是唐英,据史料记载:唐英幼年时就供役于养心殿,历时二十余年。雍正元年任内务府员外郎,雍正六年被派往景德镇御窑厂协理窑务,前后达二十七年之久,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卓著的督陶官。由他督陶烧制的瓷器世称“唐窑”。唐窑瓷器非常精美,其制作水平和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瓷器》一书中写道:“中国瓷器到了唐窑,确实集过去所有制作之大成。这表现在瓷器装饰方法、造型设计以及制瓷技术方面”。瓷器装饰,仅高、低温颜色釉就有57种;彩绘方面,“山水人物花鸟写意之笔,青绿渲染之制,四时远近之意”,无所不有,而且“规抚名家,各有原本”;造型设计上,则以“古礼器尊鼎卣爵之款制,到瓜瓠花果像生之作”,应有尽有。唐窑被公认是瓷中珍品,无论在品种的仿古创新方面,还是在器物的制作技艺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对中外陶瓷生产产生过极重要的影响。由此,我们不难推断,跨越雍正、乾隆二帝的督陶官唐英,在近三十年的督陶生涯中,对清代以前历朝历代的名窑名瓷是无所不仿,而且技艺超群,水平空前。而由本朝创烧的豇豆红釉,对于唐英来说不是仿烧,而是续烧、是传承,难道作为康熙帝最珍爱的瓷釉品种,在六年之后的唐英手里能够失传吗?这当然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而且我相信,由唐英督烧的雍正、乾隆时期的豇豆红釉,不仅传承了康熙时期的特点,而且必定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其釉色比康熙时期更加雅致、更加完美。只不过由于烧制难度极大,产品数量极少,加之战乱和各种原因,流失国外,散落民间,尚未现世而已。
本人所藏的一件乾隆豇豆红莱菔瓶,就是一个实证。
如图一所示,此瓶高21厘米、口径3.6厘米、底径4.8厘米,堪称豇豆红瓷器中之大器。
从图一至图五,无论该瓶的整器图抑或局部特写图,都可反映出乾隆时期的豇豆红釉的烧制水平,大大超过了康熙时期。红色深浅有别,绿苔遍布器身;器物口沿处有一圈俗称“灯草口”的白边;器物外表和器物内的白釉下均有细碎开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件莱菔瓶的绿苔,不仅量大,而且肉眼看上去好像凸出于釉面,具有立体感,苔斑的上端呈绿白色;用手抚摸,釉面却平滑如镜,十分细腻。图三所反映的该瓶器表的一半,几乎被绿苔所覆盖,真可谓“绿肥红瘦”。要在豇豆红瓷釉上烧制出如此大面积的绿苔,从工艺上讲是极其困难的、是十分罕见的,是任何后仿者所不可能做到的。2006年4月至6月,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香港“暂得楼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展”的大厅正中,摆放着一对珍稀的苹果绿印盒。关于这对印盒,展示牌上这样写道:“以绿色为主的豇豆红作品,传世极为少见,清代洪吉亮形容此釉色为‘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著名陶瓷专家汪庆正先生在参观展览后这样写道:“其中使我特别惊奇的是,竟能看到一对康熙豇豆红印盒,由于特殊的窑变,豇豆红竟变成了翠绿色。这对印盒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胡惠春先生(“暂得楼”主、大收藏家、香港银行家。笔者注)斥巨资在上海购得,久已闻名于世。”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专家陆明华先生说“康熙苹果绿凤毛麟角,难得一见。陈浏曾称‘苹果绿盒值千金’。”
图六,是豇豆红莱菔瓶的底部,可见用青料所写的“大清乾隆年制”篆体款。
可喜的是,本人在查阅大量资料的过程中,欣喜地发现新疆石河子市的一位藏家也收藏有一件“乾隆豇豆红菊瓣瓶”。可见,本人收藏的这件莱菔瓶,并非乾隆豇豆红瓷器的孤证。
2004年4月25日,苏富比拍卖行在香港的一次古瓷拍卖会上,一件高12.5厘米的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的成交价仅为36万港元;同年12月8日,一件高8.8厘米的康熙豇豆红龙纹水盂在上海信仁的拍卖成交价为30.8万元人民币;而到了2005年5月30日,在香港佳士得一次拍卖会上,一件高16厘米的康熙豇豆红柳叶瓶成交价达到101.76万港元;2005年11月28日,香港佳士得的另一场拍卖会上,一件直径12.6厘米的康熙豇豆红太白尊成交价更达到了114.48万港元。随着清代豇豆红瓷器拍卖价的不断走高,相信会有更多的康、雍、乾时期的豇豆红器物不断面世。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二00九年五月二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