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转载

    刘志成,男,1950年生于河北省唐山市,1968年参军,1978年转业到地方从事法律工作。2004年加入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成为会员。作者于20世纪

标签:

杂谈

       一件特征与文献记载完全相符的

       柴      窑      瓷     

                                   母   智  

    写这一篇文章,单独介绍本人所收藏的四件柴窑瓷器中的一件,似乎显得有些重复。我认为不然,对于柴窑的同一件器物,需要写的东西还很多。因为破解柴窑之谜的研究与探索才刚刚起步,而且目前仅限于民间收藏这个极为“弱势群体”中的很少一些人。再者,单独介绍这一件柴窑瓷器的用意,还在于吁请社会各界,特别是媒体、文物主管部门,能够给予些微的重视。既然一家国家级权威刊物在报道日本对中如云先生收藏的“青百合花瓶”的文章里说

标签:

杂谈

          清乾隆豇豆红莱菔瓶

                                    母 智 德

 

     豇豆红瓷器,是清康熙后期郎廷极任督陶官时,在景德镇御窑厂仿明永乐、宣德红釉时衍生出来的一种名贵的高温铜红釉新品种。它是各种铜红釉中最精妙的一种,其釉面的红色有深有浅,红色之中多有绿色苔点。这种绿色苔点原本是烧成技术上的缺陷,但在浑然一体的深浅红色之中,参杂点点绿斑,反而显得幽雅鲜丽,给人以美感,令人赏心悦目。由于铜元素在各部位的密度不同,烧成后釉面的呈色也各有所异:有的在匀净的粉红色中泛着深红斑点,或者红点密集成片;有的则在深浅不同的红色中显露出绿斑或色晕,形成一种天然变幻的情趣。恰似豇豆的红色,又红中泛绿,似朝霞中的桃花,又宛若美人醉酒时的肤色,故又称之为“美人醉”、“桃花片”。此外,还有“大红袍”

标签:

杂谈

         宋(金)茶叶末釉瓷器

                                    母 智 德

     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的主要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这种瓷釉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经1200-1300摄氏度的高温,在还原焰的气氛中烧制而成。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茶叶末釉具有高铁、高钙、高镁的特点。尤其是镁的含量不能少于百分之二,这是保证烧成茶叶末釉黄绿结晶体的重要条件。我国北方地区盛产白云石,这种白云石富含镁,所以茶叶末釉在清代以前就主要产在北方。

    茶叶末起源于唐代。最初,并非窑工有意为之,而是在烧制黑釉器时,因过火而产生的一个特殊品种。考古发掘证明

标签:

杂谈

        世界级稀有瓷器珍品--唐代“花釉瓷”

                                 母  智 

   

    “花釉瓷',是河南地区唐代瓷器中的一个创新品种,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高温窑变釉瓷。花釉瓷,初名为“道玄瓷”,又叫“拓釉花瓷”、“花瓷”、“鲁山花釉”。由于花釉瓷与宋代钧瓷有着密切联系,故又被陶瓷史学界称之谓“唐钧”。花釉瓷以其色彩绚丽、纵横泼洒、天机超逸、奇妙无比而闻名于世,在“南青北白”的瓷器格局中独树一帜,表现出大唐盛世的豪迈气魄,与“秘色瓷”、“唐三彩”并称为唐代三大名瓷。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河南的郏县黄道窑首先发现了

(2009-11-24 15:55)
标签:

杂谈


        五 彩 斑 斓 宋 定 瓷

                                      母  智 

 

    由向家林先生无偿向博物馆捐赠定窑古瓷,而引发的“天价古瓷”风波,虽已过去几年,但恶魇般的情景仍难从心中抹去。为防止“专家”们的误会而招致横祸,首先在此慎重声明:写这篇文章,介绍定窑古瓷,绝没有向任何博物馆捐赠之意!唯一目的,就是与藏友们交流、探讨,以助推国内古陶瓷研究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

    定窑始烧于唐,盛于北宋而终于元。同其他任何窑口一样,定窑在其数百年的烧造历史中,也经历了由创烧到发展、再到鼎盛及至逐渐衰落的发展过程。有学者根据定窑遗址以及出土文物的考古研究,提出定窑的烧制可分为七个不同时期——唐代早期,唐代中期

(2009-11-23 10:23)
标签:

杂谈

                            柴窑釉色之我见

                                   母  智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一件能够定性、并为世人所公认的柴窑瓷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所创烧的柴窑窑址尚未被确认,因而没有确切的、可供参照的实物作为鉴定的依据。于是,人们在研究柴窑时,就只能凭借古文献的记载进行探索与推测。

    柴窑的釉色究竟是什么样的?据我所知,这是国内柴窑研究者最为关注,也是分歧较大的一个问题之一。既然柴窑的窑址还没有被确认,我们研究柴窑瓷器的釉色,也就只能依据古文献的记载去加以探索与研判了。

    迄今为止,

标签:

杂谈

【“柴窑”与“柴窑”研究(续一)】

    (三)、柴窑的产地、窑址之争

柴窑的产地、窑址究竟在哪里?这是一个千古之迷。近年来,围绕这个问题,学术界大体存在着三种见解。现分别介绍于后。

    1、湖田窑即柴窑

持这种观点的人,他们的理由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

    第一,他们认为,古代典籍中所说的“北地”,不是指的“北地河南郑州”,而是“江西省的‘北地’——景德镇。”他们说:“过去人们对于北方和南方的概念不是那么清晰,所指的南方往往是广东、广西及海南之地,除此之外的省份都是北方。”又说:“古代是否有‘北地’之称呢?史料记载是有的,‘北地’是古代的郡名……笔者认为柴窑产地不是指的这些地方,也不是指‘河南郑州’。正如《中国的陶瓷》中说:‘柴世宗在位只有五年,干戈扰攘之际,在郑州建御窑是大成问题的。’陈万里先生在《中国青瓷史略》中也有评述:‘周世宗在位的年代仅有六年(公元954——959年),这六年正是群雄割剧,逐鹿中原的混乱时期,在郑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