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英语Women的发音
(2016-12-05 15:07:53)
标签:
英语women的发音 |
分类: 语言文字翻译随笔 |
说说英语Women的发音
宋国明
英语单词“女人”woman的复数形写做women,前者念[ˈwʊmən],后者念[ˈwɪmən],是个不规则的发音。因为是常用词,学过一两年英语的初中生应该都知道,一般不造成学习上的困难,但是字母o念成[ɪ]的情况在英语众多不规则发音里头也算是极罕见的,所以值得探讨探讨。在英国某些地方好像也有把women念成[ˈwɪmɪn]的,我在文章末尾也顺便说说。
我在英语词源网站etymonline查了woman一词的历史源流。网站说得很简单:woman原为一复合词wif(妇女)+man(通指人,不分性别),写做wifman。经过语音的改变,这个f被后面的m同化成m,记作wimman,之后mm又继续简化成单个m,wimman就成了wiman,复数形式按日耳曼语系的变化为wimen。关于两个字的发音,etymonline交代: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singular altered in Middle English by the influence of –w-; the plural retains the original vowel.(单数的发音受到w的影响而在中世纪发生变化,复数则保持了原来的元音。)请容我在此稍微解释一下,因为这句话意思没说清楚:中世纪英语wiman与其复数wimen的发音,因为轻音节(即第二音节的-man与-men)的元音弱化成中性[ə],所以两个拼法不同的字在口语中变成了同音字,这对当时绝大部分为文盲的人来说造成问题,而解决的办法是把单数的wiman的元音从[ɪ]变化成[ʊ](说是受到字首w的影响),以与复数区别,而让复数的wimen保持了原来的元音[ɪ]。
您信了吗?反正我不信,因为这里头可疑之处太多。我先简单说一下反对的理由,然后再提出我的假设,您就当听故事。反对理由如下:第一,英语的单复数有同音同形的字,如常用的deer(古英语为dēor,泛指动物),法语借词同音异形的fiancé(未婚夫)和fiancée(未婚妻)也可并存,亦即英语语言机制中允许同音异形的wiman 与wimen并存,就像单数的gentleman与复数的gentlemen一样,同音异形,意义可轻易由上下文和句法性质决定,没有问题。第二,若口语中硬是要区别wiman 与wimen,当时复数形已经由阳性名词词缀的简化形“-s”一统江湖,扩散到绝大部分中性与阴性的名词,在口语中无法听出单复数的情况下,复数加s是最简便可行的解决办法,完全可以像human的复数为humans一样。第三,若不加-s,改动元音也是日耳曼语系变化单复数的常用手段,谓之umlaut,但其规则严谨,一律是以单数形为基准来变化出复数的元音,若硬说以复数wimen[ɪ]为基准,而是单数形的元音发生变化成[ʊ],那就是英语几千年来语音演变巨流中唯一逆向而行的例外,这样的假设极为牵强。第四,元音变化umlaut的规则,基本是元音舌位前移,如德语[u]变成[y](读玉)、[o]变成[ø]、[ɑ]变成[ɛ]等,若我们假设以单数形[ˈwʊmən]为基准,根据umlaut规则把元音提前,则复数形[ˈwɪmən]中的前高元音[ɪ]能得到合理的解释,而这个合理的解释与网上的说法恰恰相反。第五,英语的拼写充分说明,到了中世纪的时候女人早就不是wiman了,已经写做woman。复数形里的元音i如果真的维持了古英语wīfman的发音,那就会随着中世纪英语的元音大推移变成[aj](读哀),单词wīfe[wif]不就念成[wajf]了吗?那wimen也就该读成“歪们”啦,实际结果不是这样,英语拼法上明确显示复数women就是从单数woman演变来的。
为什么这么一个与历史语言常理相悖的说法能在网上流行而没有人提出异议,浑然不可理解。我想在此提出一个不同的假设:women是从woman按umlaut原则变来的,绝不是wimen维持了古音,而单数形woman是从复数形突变来的。以下详细推论,您看看是否比较有道理。
古英语的wīfman原来是复合名词wife(女)加上man(人),两个名词成分可能都落重音(前wīf为次重音,后man为主重音),但是因为音变的关系,有意义的独立词素wīf逐渐变成了无意义或意义不清的wi-,在构词上成为女人wiman这个词里不独立的一部分。这个阶段,wi失去语意标记也(因而)同时失去次重音。古英语与现在不同,那时重音还习惯靠后,wiman的重音在man这个音节,唯有如此,非重音的i才会因为前后受到双唇辅音w和m的包夹而变音为[o],(双唇辅音影响展唇元音使之变成圆唇音是自然而常见的语音变化),也就是说,在进入中世纪英语的时候,女人这个字已经念成[woˈman],拼法也改写做woman了。
这里我说一下英语拼字。中世纪英语发生了大规模的元音变化,史称元音大推移Great Vowel Shift,基本上就是元音往上移,低元音念成中元音,中元音念成高元音,高元音没处跑了就变成双元音。元音大推移闹的动静很大,英语中大部分词汇均受影响,但是英语的拼字并没有因而改动,所以今天我们外国人学英语才那么难受,因为它的念法跟别的印欧语都不一样。看字母就知道,别人的低元音a,他念[e],别人的中元音e,他念[i],别人的高元音i,他念双元音[aj],哎!英语中也有元音变了,拼法也跟着改变的,但那是早在元音大推移之前的英语里就发生的变化。如stānas(石头)的[a]变成[ɔ],拼字就改了stones,反映出发音的变化,又如bāt[baːt](船)变成了[bɔːt],拼字就改成了boat(您可能会怀疑过boat那个字里的a是干嘛的,它是古英语的遗迹。[ɔː]念成今天的[ow]是后来的变化,属于元音大推移的一部分)。我认为(当然只是一种猜想)wiman在元音大推移前的阶段发生了变化,而拼字也随之改成了woman[woˈman]。请注意,woman里o的元音这时应该是[o],还不是[ʊ],这可以从拼字上得到证实。
因此,进入中世纪英语的时候,女人woman的发音跟拼字是一致的,那我们怎么就把它念成[ˈwʊmən]了呢?这个[ʊ]是哪里来的?刚才说了,中世纪的元音大推移把中元音[o]推到高元音[u],如goose鹅[goːs]变成[guːs]等,所以后中元音o念成后高元音u是理所当然的,而且拼法维持o不变。问题是,它不是紧元音[u]而是松音[ʊ],为什么?
这点也很容易解释。记不记得最早开始我们说女人是wīfman,后来f被同化成m,变成wimman?这个阶段很重要,两个mm在语音上叫做双辅音geminate,双辅音有个让其前的元音变成松音的功能(或应该称效果),也就是说wimman的i是个松音,它变成o的时候也是个松音,虽然可能不如[ɔ]那么开、那么低,但它本质是个松音,后来经过元音大推移的时候,提升到高元音的时候就自然维持了它松音的特性,念作[ʊ]。虽然英语拼字里后来只记一个m,但是语音的自然演变是不看正字拼写,只讲究脑子里认知的。
至此,中世纪的女人woman[wʊˈman]已经基本成型,跟现代女人的发音只差重音了。这一点也很容易解释,英语词汇此时大量重音往前移,[wʊˈman]变成[ˈwʊman],然后失去重音的第二音节的元音弱化成[ə],就成了今天的发音[ˈwʊmən]。(按:为了先说明字母o念成ʊ的元音变化,我把重音提前与a音弱化成ə的变化写在这里,其实两个变化并无一定的先后关系,也许弱化在先,o才念成ʊ,在本文讨论范围内无关紧要。)
跟男人一样,女人复数的形成走的也是日耳曼道路。记得umlaut吗?男人man的复数为men,女人woman的复数自然就是women,变化的元音在第二音节的men,按道理应该是[ˈwʊmɛn]才对,但怎么反而是第一音节的o变化成[ˈwɪmən]了呢?这个跟日耳曼语系里umlaut机制的运作有关,请耐心听我解释一下。
我想举出歌德语Gothic跟古英语做对比,您就明白了。以下左列是古英语,右列是歌德语,两边对应的字为同属日耳曼语系的同源词,我们不妨把古英语当作是由更古老的歌德语演变而来的语言。
古英语
cyn
bed
bycgan
net
歌德语双音节的词与古英语单音节的词相互同源,古英语少了一个音节,但是从歌德语可以看出,古英语cyn里的[y]音是歌德语kuni相对位置的[u]加上第二音节元音[i]的合成体,[u]的发音特征是高和圆(还有后)、[i]的发音特征是高和前,两者相加,就是又高又前又圆的[y]了,换句话说,kuni字尾的[i]把它的“前”元音特征贡献给[u](或说影响[u]),把[u]变成[y],然后才被省略,演变成古英语的cyn(c发k音)。其他各例同理。后来[y]从英语系统里消失,变成展唇音[i],kyn才变成kin,这是后话。这里的重点是这个例子非常具体地解释了日耳曼语系umlaut(元音前移)的启动原因:一个词因为第二音节元音的特征是“前”元音,而把第一音节的元音同化成前元音,虽然第二音节的元音可能后来被省略看不见,但它“前”的特征体现出来了,体现在哪里?第一音节被umlaut成前元音啊。
注:古英语与歌德语的语料部分参考自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by William O'Grady et al. 本文关于英语women一词发音的历史源流探讨全为一己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