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从初中英语课就教错了的一个规则:清音浊化
(2013-10-16 05:25:45)
标签:
国内英语教学清音浊化教育 |
分类: 语言文字翻译随笔 |
国内从初中英语课就教错了的一个规则:清音浊化
宋国明
这两天敝博热闹了一阵,突然这么多不认识的博友们肯赏光驾临寒舍,让我很不习惯。当然,我知道诸位不是冲着我来的,那是因为不知为何新浪突然看上了我的一篇小短文,推荐了它。
写《中国人说英语的一个常见口音》的目的原来就是记一下自己上语言学概论课时做的一个即兴的小实验,也就着这个机会聊聊中国同学说(美式)英语时常犯的一个小毛病,介绍一下国内英语课一般不会提到的一个减弱送气的现象。内容肤浅之处务请语言学专家们见谅,因为该文既不是写给对英语发音不感兴趣的人看,更非学术论文。行文间我尽量避用术语,如果您想继续讨论跨音节ambisyllabic清塞音的送气减弱现象,我很乐意回应,但新浪博客并非合适的平台。
让我吃惊的是有几个我不认为是专业术语的词居然也引起了误解,例如元音vowel一词,应该是绝对没有疑义的(见维基百科元音条),但偏偏有些博友把汉语传统声韵学里韵母rhyme这个概念跟元音画上等号,对他们来说“安、肮”就是元音,其实就算是全世界最齐全的国际音标元音表也找不到“安、肮”。若坚持这个不同的理解前来敝博质疑,有些话就扯不清了。
最有趣的是我在众多评论中发现“清音浊化”这个词出现频率很高,很多人把p送气减弱的现象称作“浊化”,还说是学校教过的,其中有一位自称阿姨的博友,她的“阿姨我”留言让我看了特别高兴,登时自觉青春年少起来。她说:“国内初中起讲过成双对应的清浊辅音,比如:b-p、t-d、k-g、ts-ds、tr-dr”等等”,我这才明白过来“清音浊化”一词不只是个别读者知道,而是国内初中就普遍教了的,怪不得那么多人提到。我得告诉您,教错啦!而且是百分之百的错,一点商量、讨论、研究、辩驳的余地都没有的那种错。
容我解释一下。现代汉语普通话里的塞音(如p、t、k)没有浊音,汉语拼音系统用拉丁字母b、p来代替两个清辅音,分别是不送气的剥b与送气的坡p,两者的差别在送气,不在清浊,所以那位阿姨说的一对对的辅音都不是清浊的对应,是送气不送气的对应。英语的b、p不是汉语拼音,英语里b是浊音(voiced),p是清音(voiceless),英语里b跟p两者之间有一条不可踰越的鸿沟,那就是清浊之分,p送气的强弱程度依变音规则改变,可以全送气(如pie),可以全不送气(如spy),也可以打个折扣减少送气(如happy),但它清音的身份不变,绝对不会“浊化”变成浊音的b(记得我们现在讨论的是英语的b,不是汉语拼音。)。如下列例字所示,蓝色的p全送气,红色的p%少送气(很少,差不多剩两三成),但是不会浊化念成绿色的浊音b。
[p]清音全送气 |
[p%]清音少送气 |
[b]浊音 |
harpoon |
Harper |
harbor |
repeat |
wrap it |
grab it |
tempura(美式发音) |
temper |
timber |
capitulate |
Cupid |
cubic |
Al Capone |
caper |
labor |
Saint Paul |
sample |
gamble |
repent |
rippin’ |
ribbon |
相关博文:《中国人说英语的一个常见口音》(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