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日译《射雕英雄传》(之二)
(2009-11-23 10:54:11)
标签:
日译射雕英雄传金庸小说评论杂谈 |
分类: 语言文字翻译随笔 |
浅评日译《射雕英雄传》(之二)
宋国明
二、粗译
除了大量的删节,还有大量的粗译。删节是整个没了,粗译是原文虽然没删,但译者并不是照字面忠实翻译,而是译个大概齐,只求让情节能交待得过去。
黄蓉与郭靖在秃木峰上假意研讨九阴真经经文,骗欧阳锋上当这一段,虽然稍长,可以作为比较中日两种版本语言精粗的范例。原文:靖蓉二人背负油索上峰,将索子藏在岩石之后,然后坐在水晶宫中谈论。过不多时,欧阳锋的人影果在冰岩后面隐约显现。他轻功已练至炉火纯青之境,上峰履冰,竟是悄无声习,料想二人定难知觉。黄蓉当即说了几节经文,两人假意研讨。研讨是假,谈论的经文要旨却句句是真。欧阳锋听在耳里,但绝妙义无穷,不由得心花怒放,心想我若逼那丫头,她纵然无奈说了,也必不肯说得这般详尽,在此窃听,那真是妙不可言(原1453)。译文:到了晚上,郭靖和黄蓉又登上山峰。两人一边热心研讨九阴真经经文,一边侧耳倾听欧阳锋动静。过不多时,欧阳锋的身影在冰后隐约显现。二人佯作不知,讨论的更加热心。欧阳锋听着,正中下怀,非常高兴(译176)。原文生动流畅,揣摩欧阳锋的心思尤其有趣,而译文简陋,省去许多细腻处。两相对照,精粗立判,整本书如此这般粗译下来,怪不得比中文原文瘦下那么许多。
粗译的粗字除了指粗陋,也可以批评译笔太现代、太直白,虽不能说译错,但风格远不如原文典雅,郭靖向成吉思汗解释“攻而不攻,不攻而攻”战略的这一段可为佳例。原文:我猜测大汗用兵之策,是佯攻金都,歼敌城下。大梁乃金国皇帝所居之地,可是驻兵不多,一见我师迫近,金国自当从潼关急调精兵回师相救。中华的兵法上说,“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致。”百里疾趋,士卒尚且只能赶到十分之一。从潼关到大梁,千里赴援,精兵锐卒,十停中到不了一停,加之人马疲敝,虽至而弗能战。我军以逸待劳,必可大破金兵。金国精锐尽此一役而溃,大梁不攻自下。若是强攻大梁,急切难拔,反易腹背受敌(原1489)。此段文字十分三国演义,念来铿锵动听。再看日译:我想,大汗的打算是假装进攻金国都城,而在城下歼灭敌之主力。开封虽为首都,但守备兵力不多,若遭攻击,金国必定急召驻潼关之主力部队。从潼关赶千里之路到了开封,就算是精锐也必定疲累。若在此袭击,则可将金国精锐一举歼灭,开封也就不攻自下。若硬攻开封,急切难下不说,还很可能因此腹背受敌。(译208)”译文省略了中华兵法的一小段,我都懒得说他了,单说翻译出来的部份,用词现代感太强,连“主力部队”都用上了,金庸原文的古典味道尽失,后来更把安抚使吕文德“统兵方面”四字译成“前线的最高司令官”(译277),令人啼笑皆非,直可跟柏杨版资治通鉴里翻译的古官衔媲美。另一个让我不敢苟同的翻译是好好的“大梁”为什么要无聊改成“开封”(译者也一律把临安改译成杭州,十分缺乏历史观),难道他们德川家康江户开府,也可以说是东京开府吗?
三、擅改
除了让黄蓉婆婆妈妈的留了一张“莎呦娜拉”纸条,书中译者自行创作的部份还有许多,读来特别难受。黄蓉在荒岛上布下千钧巨岩机关把欧阳克双腿压断,后来又骗得欧阳锋叔侄吃了洪七公尿过的烤羊肉。后来七公靖蓉等三人离岛之时要给荒岛起名,七公先后建议了压鬼岛、吃尿岛,黄蓉都嫌不雅,后来叫了个明霞岛(原879)。到了第四册,黄蓉想到荒岛旧事,说那日在明霞岛如何如何,洪七公纠正她说是压鬼岛,此处译者竟编出了一个“小便岛”,堂而皇之篡改原作了,让人错愕不已。接下来翻译黄蓉的话才真正令人大惊失色,原文:好罢,压鬼岛就压鬼岛,那欧阳克这会儿是半点不假的成了鬼啦(原1308)。日文译做:好罢,小便岛也行。对了,若是老顽童不再瞎捣乱,把小便岛送给他最好,它正适合当老顽童的岛(译5-29)。意大利俗谚云:翻译者叛徒也,那是说翻译者或因本身功力未逮或因两个语言文化差异大,译文总有些地方未能曲尽原作之妙,译者在细微处叛离原作乃是无可奈何的喟叹。像金海南这样胆敢否决原作者的选择,把压鬼岛改成小便岛的做法,既无法理解,更不可原谅。如此做法已经不是翻译,而是借作者之名自行创作,这样的“叛徒”,应该带到文学法庭上去。
话说靖蓉二人骗欧阳锋上了秃木峰,便听到峰下号角声响,说是大汗点将,其实乃事先安排下的巧计,二人接着就先后开溜。译本擅改做:不一会儿,鲁有脚上得峰来,向郭靖说,“大汗急召,该怎么办?(译176)”鲁有脚什么时候又上得峰来了?这些改动,毫无道理,只能说译者金海南创作欲望既已发作,便管不住自己啦。
日译本里改动一字一句算是小菜一碟,读来只是牙碜,有时读到大规模的篡改那才令人着恼。此处也举一例:黄蓉在铁枪庙里凭其聪敏胆量,置个人死生于度外,与欧阳锋谈笑周旋,终于揭穿了江南五怪遭难的真相,不只是柯瞎子,恐怕所有的读者都要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一段内容奇峰迭起,可以媲美最精彩的法庭侦讯电影,在叙述手法上,也值得一提。自从柯镇恶受制于黄蓉,随她来到铁枪庙,整个故事的发展就是从柯镇恶的观点来叙述,(如果瞎子也有观点。)除了瞎子的心事之外,所有的情节都是以他耳中所闻来交待。作者这样的安排,等于把读者也塞到了神像背后跟柯镇恶一同来“听戏”,增添了一些阅读上的乐趣。如此安排成功与否端赖对话的简洁明快,金庸写来紧凑生动:黄蓉道,欧阳锋道、黄蓉又道、欧阳锋笑道、傻姑道、杨康喝道、黄蓉急道、傻姑惊道、杨康怒道、等等等等,层层推演,抽丝剥茧,把“桃花岛神秘杀人事件”讲得精彩之极。其间或有动作,也是由柯镇恶双耳所闻的观点写来,偶有例外,倒也无伤大雅。日文译者大概不太同意作者这样的安排,因为他这一段从头到尾均以全知观点叙述,完全不尊重原文。许多地方译者成了作者,自我授权,写了一段金海南版的射雕。
译者都擅自加了些什么?例子太多,不胜枚举,为了让金迷看了以后跟我同仇敌忾,一起气得浑身发抖,我就多举几个。以下,凡译者“创作”的部份都以中括号表示。黄蓉提到南希仁临死前写的小“十”字,说“只因我想这位小王爷武艺低微,绝没本事一举杀了江南五怪,是以始终想不到是他。”[黄蓉以极尽讽刺挖苦的语气说道。杨康脸现怒色,但黄蓉只管自顾自的继续说下去。](译116)作者此处擅自加了三句,而原文金庸只写了:杨康哼了一声。哼一声则可,因为柯瞎子听得见;脸现怒色则不可,因为他看不见。又一幕,黄蓉因翡翠小鞋猜出杨康的诡计,告诉欧阳锋“若非此物,我万万料想不到小王爷竟曾光临过桃花岛。”[说完了,黄蓉手上拿着翡翠玉鞋给二人观看,杨康脸色大变。](译117)稍后,[欧阳锋露出心绪不宁的样子,黄蓉一边斜眼看着他,一边对身旁的女子道],“这个大哥哥待你好得很,是不是?” 傻姑[先前受欧阳锋威吓说不出话来,好不容易平静下来,便高兴地回答]道“是啊。”(译120),此处除了胡乱加了好几句,还把好兄弟误译为好哥哥,成了长幼不分,难道忘了傻姑年纪比杨康大得多?况且先前傻姑说不出话来,是因为真挨了欧阳锋的打,不是“威吓”。杨康偷袭黄蓉,反被软猬甲刺伤,黄蓉道,“这里自有杀他之人,我又何必伤他?”[说完之后,黄蓉看了看欧阳锋](译124),译者又忘了柯瞎子根本看不见。欧阳锋念九阴经文“忽不尔,肯星多得,斯根六补。”[不过,这些都是郭靖胡乱瞎编的东西,黄蓉随意敷衍的对照翻译了],道“善用观相,运作十二种息。” 难道读者不知是郭靖编的,要你译者废话?(译128)柯镇恶被发现后,黄蓉要欧阳锋放他走,[说完此话,黄蓉看了一眼柯镇恶。对欧阳锋而言,黄蓉才有利用价值] ,柯镇恶是死是活无关(译131)。就连黄蓉让欧阳锋再给傻姑几块糕儿,也毫无理由的加上[请你也给我几块](译112),大概是别处删得太凶,译者看着译本太薄,实在过意不去,所以在无关痛痒处随意添加,凑凑字数。
金庸花了一些篇幅介绍了花剌子模被灭,国王摩诃末西遁之后的一段历史。译者大概自行找来一些资料,觉得不用可惜,又觉得自己能比原作写得更好,所以他的翻译与原作差别甚大。原文:此时花剌子模各城或降或破,数十万雄师如土崩瓦裂。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素来傲慢暴虐,众叛亲离之余,带了一群残兵败将,狼狈西遁。成吉思汗令大将速不台与哲别统带两个万人队穷追,自己率领大军班师。 速不台与哲别直追到今日莫斯科以西、第聂伯河畔基辅城附近,大破俄罗斯和钦察联军数十万人,将投降的基辅大公及十一个俄罗斯王公尽数以车辕压死。这一战史称“迦勒迦河之役”,俄罗斯大片草原自此长期呻吟于蒙古军铁蹄之下。摩诃末日暮途穷,后来病死于里海中的一个荒岛之上(原1487)。译文(如果能称译文):此时蒙古军已征服整个花剌子模王国,苏丹穆罕默德(按:即摩诃末)带少数亲随逃往里海的一座孤岛,在该岛去世。成吉思汗大军东归,另派部将速不台向西追讨穆罕默德,远征高加索地区,攻克亚塞拜疆与乔治亚,更挥兵直入俄属克里米亚半岛的苏达克,于迦勒迦河破俄罗斯大公联军,又征服伏尔加河上游的保尔加王国,奠定蒙古日后支配俄罗斯的基础(译206)。嘿,你写你的第聂伯河基辅城,我写我的亚塞拜疆乔治亚!这哪儿是翻译,这是跟作者较劲呢。
上面这两段仅仅是整个日译本擅改原文的几个实例,说是冰山之一角并不夸张,因为其他随意增删之处几乎无页无之,只是规模较小。若读者好奇,可以自己买一本儿来看看,欣赏欣赏日译本与原文的出入。
大致说来,擅改自然不如原文,但我注意到居然也有改得好、让我大吃一惊的地方,下例译者改动的部份便与我原来在流行版中的眉批暗合,不能不说是狗熊所见略同,值得一提。话说靖蓉二人来到桃花岛上,郭靖答应黄蓉永不离开桃花岛,然后问黄蓉还要什么,黄蓉说“我还要什么?什么也不要啦!若是再要什么,老天爷也不容我。(原1312)”这几句写得极好,把黄蓉心满意足,幸福到了爆炸点的心态描写得十分传神。但接下来描写她在花树底下喜极而舞的段落则是一大败笔,原文做:但见她转头时金环耀日,起臂处白衣凌风,到后来越舞越急,又不时伸手去摇动身边花树,树上花瓣乱落,红花、白花、黄花、紫花,如一只只蝴蝶般绕着她身子转动,好看煞人(原1312)。此景视觉效果虽好,但女主角在越舞越快之际,还要腾出手来时不时地去摇树把花儿晃下来,实在有点荒谬。我当时就在书页上写:不好,应用舞动的劲风把花吹下来。金海南也注意到此景欠佳,日译本改做:长袖拂中树枝之时,红、白、黄等各色花瓣飞落,宛如蝴蝶般在黄蓉身边舞动(译35)。您猜怎的,新修版出来,金庸也觉得原来黄蓉晃树那一手有失文雅,忒煞风景。改做:到后来越舞越急,挥动衣袖,拂向身边花树,树上花瓣乱落,红花、白花、...(新1374)。
这里金庸的修改看似与日译本早先的“篡改”相似,但其实不同。金庸的新修版是挥动衣袖,拂“向”树枝,那是刻意的去把花打落,还是意在营造效果,虽不再时时去晃树,但比流行版高明不了多少。日译本是长袖拂“中”树枝而花落,黄蓉自舞自的,没想去营造视觉效果而效果天成,相对自然些,较新修版仍高出一筹。但话说回来,新修版与日译本恐怕都还不如区区在下当时的建议:用长袖舞出的劲风将花吹落,根本用不着拂中树枝。您想,白衣凌风那两句极好,但那长袖的料子恐怕还得以轻柔飘逸为上,不是轻丝就是细麻,才能凌得起风。这样的料子在树枝上乱刮,恐怕还没刮两下,长袖已变成短袖矣,短袖无法拂树,黄蓉到时岂不得光着膀子去晃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