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南大学的礼堂

(2010-07-07 23:02:21)
标签:

河南大学

大礼堂

http://s1/middle/6317eddag8ab6b0a5ecb0&690&690
河南大学的大礼堂(正面),建于1931-1934年间
http://s15/middle/6317eddag8ab6b0b54c2e&690&690
河南大学大礼堂(视角:西南侧面)
http://s7/middle/6317eddag8ab6b0c4b426&690&690
河南大学礼堂(侧面)
http://s1/middle/6317eddag8ab6b0d40f90&690&690
河南大学礼堂(建筑局部)
http://s15/middle/6317eddag8ab6b0e3789e&690&690
曾引起方铭教授赞叹的
礼堂前主路两侧斋房之一(东斋房)
http://s2/middle/6317eddag8ab71293b0c1&690&690 携小女儿随母亲回访母校时合影于河南大学礼堂前(母亲为河南大学中文系51级校友)

http://s12/middle/6317eddag8ab712b2646b&690&690
1985年硕士毕业离校前与同学们在大礼堂前合影

左侧第一人,同届哲学专业郑永扣同学,现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党委书记

前排左第一人,历史系低一届刘波同学,现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前排左第二人(姓名待补)

前排左第三人,历史系低一届田景梅同学,现在中央直属机关工作

前排右第一人,历史系低一届高照明同学,现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

前排右第二人,历史系低两届同学刘笑盈,现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前排右第三人,本人

后排右第一人,现代文学专业低两届同学袁凯声,现河南社科院研究员,科研处长

后排右第二人,教育系低两届同学许绍康,现河南大学校办、党办主任

后排右第三人,明清文学专业低两届同学孙振波,现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后排右第四人,明清文学专业低两届同学徐江,现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博士

后排右第五、六教授系低班同学(姓名待补)


http://s4/middle/6317eddag8ab712b28db3&690&690
与许绍康同学等毕业前摄于母校大礼堂前
http://s12/middle/6317eddag8ab712b2b7bb&690&690
1997年到母校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和老同学合影

右第一人,硕士期间室友,秦汉史专业龚留柱同学,现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右第二人,本人

右第三人,先秦史专业史建群同学(高一届),现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

左第一人,低三届汉语专业王蕴智同学,现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年,我在河南大学指导的最后一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为给学生们的学术履历增加光彩,上月,恭请著名学者、中国屈原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博士到河南大学主持答辩。

    方铭教授治学严谨而为人宽厚,答辩气氛和谐,学生获益良多。答辩结束后,方教授在同学们的簇拥下沿体育场旁的小路,步行回寓所。走近主路时,抬头看到一排别致的建筑,方教授停住了脚步,询问是什么建筑。“斋房,当年是学生的宿舍,”河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张进德教授回答说。“挺漂亮啊,”方教授感慨说,“现在的大学很难建有这样漂亮的学生宿舍了。”“我们学校的大礼堂更漂亮呢,”我在旁边插嘴说,领着方教授快走几步,去看我们学校的大礼堂。

    真的很漂亮!同学们毕业前,毕业后回访母校,往往都要在大礼堂前摄影留念。大礼堂建成70多年了,还能够正常使用,可见修建质量之高。据《河南大学校史》记载,大礼堂“自1931年11月20日破土动工,至1934年12月28日落成,历时三载,用资20万元,得到当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刘峙的大力支持。”(河南大学校史编写组编写:《河南大学校史》158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张进德教授介绍说,大礼堂同时可容纳3千多名学生,而当时在校学生总数只有五百多人!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人都知道,修建大礼堂的时期,国家正经历着内忧外患的煎熬,财政极为窘迫。正如一位校友所说,不在于有没有钱,关键是想把钱用到哪儿。

 

说明:本博客计划连续刊载随郭人民老师西北考察的博文,因故插入本篇。

      又,留影纪念照外,大礼堂及斋房照片均委托李拓同学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