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中国并购公会会长
2008年,中央银行副行长苏宁在中国并购年会上宣布中央银行积极鼓励并购融资,采用更多金融创新工具来丰富中国的资本市场.
金融是一种制度安排,也是一种生活态度.金融的核心是通过各种渠道和金融工具的创造来保证资金在供求双方的有效流动,提升消费者福利和企业家经营的安全度.在计划经济下,金融是政府强制配置资源和利益管理的手段,消费者和企业家并不能自由交换资源或者代价极高.过去几十年的金融改革始终是金融供给方不断地调整利益格局,并没有給需求方更多的空间和博弈能力.
三十年的经济改革,全球化的进程,一大批中小企业的成长等等都在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制度进入供求双方最后的博弈.由于西方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政府进一步强化了干预整体经济的措施,十几万亿的政策投入和同样规模的地方融资平台成为近年来中国资本的主流,曾经活跃的资本市场反而被边缘化.在这样一个困难时期,金融制度的改革才有机会起步.其中,公司债券市场在千呼万唤中被首先推向前台.
从技术角度上看,公司债券不过是一个企业融资工具,只是调剂市场品种的举措.不过,从现实环境和金融历史的角度上,这却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中国资本市场的民间性和现代性可能从此展开.要知道,二十年前中国资本市场的破土就从国库券的民间二级流通市场起步.庞大的民间炒作和国库券流通压力迫使监管机构不得不加快了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的建立.
六年前,我访问位于洛杉矶的米尔肯研究所时,米尔肯送了这本书.他希望垃圾债券的市场在美国受挫后,可以在日本有机会,更希望在中国有空间.2007年我曾专门安排并购公会成员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向几十位行长和司局负责人介绍垃圾债券和杠杆收购等内容,我,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和时任中国银行行长助理朱民都精心准备了材料.安排这个活动的吴晓灵女士事后告知,这次讲座給中央银行各司局长启发很大,也准备邀请米尔肯研究所来中国交流.因次贷危机缘故,此事放下.
2012年以来,伴随中小企业债券市场的开拓,中国关于垃圾债券的讨论越来越多,这本书被翻译成中文恰逢其时.今年二月,米尔肯再次来到北京活动,鼓励中国有关部门重视公司债券市场的地位,关注民间金融创新.五月份,我第三次访问他的公司,他非常兴奋地提及垃圾债券市场的中国机会,建议先将此书翻译出来.他也为我刚刚再版的<</FONT>杠杆收购和垃圾债券:中国机会>选择了一篇论文编入.并表示在美国大选之后,会专门为中国编辑一本金融创新的专著.
要理解正在风头中的中国股权投资和并购市场,我称之为PEMA市场(Private
要理解现代公司的资本结构和建立资本战略,先要了解推动公司治理结构的杠杆收购以及支持资本战略的垃圾债券,特别是现金流分析的主导过程.这些在商学院教材中的老生常谈在操作中培育了一批全球级公司,也毁掉了一批企业家和金融家.这本书都有中肯的表述.
要理解我们正在兴起的中小企业债券市场的方向和创新机会,就要知悉当年美国的垃圾债券市场的兴衰,体验差异和共性,把握两国监管理念和措施,判断市场结构和品种利益的走向,这本书就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工具.
我们应当认识到,有了金融制度变革的理念,还需要金融工具的创新.传统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甚至在严格监管下徒有虚名的中国本土投资银行机构都还没有基本的手段来进入这样一个全新的市场.中国中小企业和创新企业都是在过去三十年中破土而出,与传统金融体系没有血脉姻缘,而且长期被监管机构苛刻审查,只能在有限的自身资本积累,商业信用和少量创业投资基础上建立资本战略,资本饥渴成为发展瓶颈.我们需要垃圾债券这类金融工具的创新,特别是来自民间的创新.
一个拥有最大外汇储备和大众储蓄的经济大国,一个长期保持最高投资水平的发展中大国,所有资本都强制性地通过商业银行和政府主导的金融机构投向政府鼓励的产业和产品,甚至低成本地通过国际金融机构来配置闲置资本,而这些投资又大部分以高价(无论从利息和股息来看)投入中国的企业.这样畸形金融结构需要来自民间资本市场的创新和冲击.
金融创新始终是民间的,市场的创新.监管机构不是创新机构,至多是理解并宽容创新的机构.寄托于监管机构和国有金融机构的工具创新是不现实的.中国的垃圾债券和杠杆收购市场应当有巨大的空间,我们希望创业家,企业家和金融家能把握时代的机会,在迎合消费者和企业家需求的基础上推动金融工具和市场的创新,也希冀监管机构能因势利导重构中国金融制度和市场的微观基础.
在一定条件下,我们能够超越历史,三十年的高速成长給中国企业家和金融家相当的自信.但是,这些超越更多是建立在瓦解计划经济基础和全球化溢价的基础上的.今天,我们需要真正的内在市场动力和制度改变的推动.金融工具的创新是重要的机会之一,我们不能也不应超越金融创新的历史.
201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