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登山的技术

(2012-10-26 19:19:27)
标签:

杂谈

  这次登慕峰,之所以老当益壮率先登顶,还是有一定的技术支持的。这要感谢当年在俄罗斯登山得到的一些基础训练。

  2004年夏天,我加入中国登山队去俄罗斯登厄尔布鲁士峰(5642米),有十几个队员。接待我们的是一对夫妇,分别是学数学和经济学的博士,因为经济转型,工作都不如意,结果就双双转入登山圈,以协助登峰为主要职业。丈夫叫弗拉基米尔,太太似乎叫卡琳娜(记不太清了)。两人皆是登山世家出身,从小就出入俄罗斯的许多大山。弗拉基米尔的父亲当年是前苏联的国家登山教练,曾在五十年代后期辅导并带领中国登山队首登新疆的慕士塔格峰,被评为功勋登山家之类的称号。我们是他们第一次接待自中国的登山队,非常激动,多次给我们讲从父辈听来的慕士塔格的故事,这也是让我对慕峰刮目相看的初衷。

http://img13.tianya.cn/photo/2010/7/22/25442434_1476417.jpg

  记得进山的头一两天,他们夫妇不断地给我们的队员纠正登山的姿态,步法和手杖、背包的使用方式。他们在安排适应路线时,也不像国内的同行那样,上升一段下来就休息了,而是不断地横切和上上下下的折腾,不断告诉踩石头和越横沟的方式,关注鞋带和挂钩水壶等零碎物件的处理等。一开始,大家都客气,两天后,他们的絮絮叨叨就令人烦厌了。王勇峰颇为不屑地问他们是否登过珠峰,这对夫妇当时就很尴尬也从此知趣地不再指点他和次落刘健等几个珠峰勇士了。王石和曹俊当时热衷于搞飞伞,也不太有兴趣学习登山技巧。国内大凡有点登山经历的,都颇有自己的心得,也不愿意被指导。我和中化董秘王克明是初学晚辈,看到这对夫妇如此热情,大家又如此冷淡,不免心中有恻隐之意,便假模假式地认真学习起来。

  整个预热的过程大约一周,我们边学习边英语讨论,渐渐地有了感情和心得,体会到登山还是需要许多技巧的。比如,无论上下,只要有坡度,脚尖与膝盖就要有倾斜度,最好15度以上。保证大腿和臀部肌肉都能用力,降低半月板的压力,保护膝盖。再如,不同的坡度,要变换不同的步法,缓坡碎步,陡坡斜步,松胯上升,外八步下降等等。另外,呼吸的方式也不尽一样,不必刻意保持均匀呼吸,大口吐气和吸气也是正常的调整等等。此外,如何涂抹防晒霜,如何喝水,如何吃路餐,如何调整手杖的高度和击点,冰镐的制动,横切的步态等等。这些细节,平时都似乎无所谓,但走长了,就会成为有节奏的步法。

http://img13.tianya.cn/photo/2010/7/22/25442502_1476417.jpg

  这么多年来,这些技巧从不适应到很习惯,的确帮助我的登山过程。让我一看到山的坡度就自动调整步法和呼吸,从关注上升的高度和难度调整到关注每一步踩下的韵律和节奏。特别在五千米雪线以上,我只是享受不同方式踏雪的美感,曲折上升的快活,总是期盼不同的坡度和横切的乐趣。下山也是跳跃着和嬉戏的感觉。

  这次去慕峰,看到如此年轻有为的后生,气壮如牛,可惜却基本没有任何训练,连手杖都不会用,全靠蛮力冲顶。我后来居上,轻松超过所有人,其实就是靠的日常的习惯,并没有刻意赶超。

  登山是有技术的,尽管看上去有点夸张。其实,只要细心,生活中许多都是需要一点调整的,短时间可以无所谓,但到了关键时刻,技术就会有优势。

  冲顶的前一周,我在适应训练下山时,藏队队长其美扎西注意到我与其他人不同,下山非常轻松快捷,毫无疲惫之态。大家都是交叉步下山,我是平行步,我告知他是学习俄罗斯人的步法,他也模仿了几步,还是不适应。但是,他马上就得出结论:你肯定能登顶。

  这次登了慕峰后,不时想到弗拉基米尔教练,不知他是否如愿以偿地到中国来登慕士塔格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一次大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