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专家判断, 走大众路线
(2012-10-26 11:15:12)
标签:
杂谈 |
上周在芝加哥论坛上大家使用的听众互动系统,让我大开眼界,技术手段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运用的效果,确令人回味良久.
到场的二百人是毕马威全球并购部和芝加哥大学商学院联合邀请的并购界人士,美国各地的占80%,
其它是从欧洲和亚洲来的.参加讲演和座谈的就有二十人,两位诺贝尔得主牵头,应当是地位非常高的圈子了.
有五六节的讲演都用了听众互动系统.讲演者不断提出有多种选择答案的问题,每个听众用桌上的遥控器在音乐声中作出自己的即时选择,10秒后大屏幕用直方图表明大家选择的结果.
讲演者表达的数据很清晰,而且观点的倾向也明显,但是,听众给的结果却常常与讲演者设计问题的初衷不一致,而且,也每每与弥漫在金融圈的主流观点也大不同.场上笑声此起彼伏,大家颇为会意,席间也彼此评点,兴致盎然.举三个例子:
第一,针对美国次级债券危机的影响,你估计在未来多长时间内会出现250亿美元以上级别的大并购?
有,不到一年,一年,两到三年,没有等四种答案.结果56%的人给出不到一年的判断.同样类似的问题,听众给”不减少并购和投资”的判断的也达到69%.
听众如此信心爆棚,与讲演者颇为悲观而且富有感染力的整体并购趋势预测截然相反,只好自嘲地下台.
第二,大家对私募股权基金颇有批评 之言,给出选择答案也是有些负面.一个问题是,”你认为私募基金介入公司的目的是”,
改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价值?为股东创造财富,获得不当暴利? 大部分选择了最后一个,可见情绪.但是,下一个问题,你会将你的公司如何出售?
有上市,与同行彼此合并,卖给管理者,卖给私募股权基金等多个选择,结果.59%的人选择了卖给基金.道德判断还是让步给利益,全场大笑.
第三,对冲基金进入并购市场的动机是什么? 寻找优秀管理者? 股市下跌? 基金的资产配置需求, 基金获取超额价值(不当暴利)?
结果,59%的人还是选择暴利,而讲演者已经声嘶力竭地谈了四十分钟,说明对冲基金进入并购是与管理者一起提高公司价值.
即便是诺贝尔得主的讲演,在这个互动系统中,大家也不给面子.
值得我关注的是,与我邻居的几位投资银行家也同我一样,选择答案往往并不是”理智”的结果,而是”直觉”使然.当在台上当专家时会冠冕堂皇地一套说法,下来当大众时就选择另一套答案.这倒不一定是口是心非,有时是在与所谓的主流观念博弈.
细想起来,我们常常是”作专家判断,走大众路线”.譬如在股市上,专家的理性往往败在大众的疯狂上了,但是,谁来判断什么是理性呢?
常常是大众的疯狂就变成了历史某一个时段的理性,这也是行为金融学关注的内容.
记得两年前,我在参与主持一家上市公司股权全流通对价谈判时,与对手的几家基金经理大谈中国股市会在2008年达到8000点(当时1000点).
其实,我主要出于是谈判的铺垫,也是基于日本,韩国和台湾的股市都有在三时年时间内分别提升了十倍指数的事实,并没有什么深入的思考.两个月前,其中一个
经理跳槽搞私募来请我担任顾问,提到我当时的”专家”判断成为激励他入市的一个重要因素,令我啼笑皆非.我只能告诉他,作专家判断,走大众路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