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国门是谁的事?
(2012-10-25 19:37:48)
标签:
杂谈 |
参加了美国Akin
Gump律师所在北京的讨论会,关于中国在海外投资的障碍问题。这个所曾受中海油的委托负责公关打通收购美国优尼科的渠道,尽管失利,但没有影响他们对中国企业的信心。在北京高调成立公司,二十多位全球合伙人都来助兴。
晚宴上,我与Bill
Paxon聊得愉快。他是连续五届的美国众议院议员,曾担任共和党众议院主席一职,被称为美国政治领袖。他是纽约州出身议员,他的太太也是议员,也一起来
中国。他对中国的投资能力取代贸易能力而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十分有信心,特别表达美国人对中国普遍存在的误解将导致未来的冲突。我们讨论了对尼克松和
差一点就成为总统的Gary Hart直观印象(我们都曾有机会与他们见面)。
第二天的讨论会上,外交学院院长吴健民的发言非常得体
地表达了中国需要国际社会理解和提升交往层次的愿望,也巧妙地将环境污染的问题与美国捆绑在一起。高盛高华的方风雷坦率而强势地将中国企业进军海外的信心
传递给美国人,特别是他做为中海油顾问而将收购事件描述为中国海外总战略的一步棋子的说法,引起了与会者注意。高西庆还是一如既往地表达中国机构投资者的
全球视野和现实约束,获得全场的好评。
美国的几个政治人物包括Bill都积极评价中国的海外动作,间接批评中国企业忽视政治网络和政府关系,媒体形象。一位与会者建议美国应当正面地讨论若干成功的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案例,给人启发。
中国海外收购的时代到了么,我很怀疑。尽管我们有一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有两万亿美元的储蓄,坐在这样的火山上,爆发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
第一,我们落后的金融管理体制是导致被动储蓄和被动储备的根本因素,老百姓和企业都得不到金融资源,这些强制的储备和储蓄被地成本地转移到国有企业和政府手里,低成本地转移到国际资本家手里。
第二,国资委事实上推动的做大做强运动,众多国有企业加入全球五百强的追求并非是市场驱动。这种资源控制、市场进入和所谓品牌建立的海外并购将进一步绑架政府政策,巩固曲扭市场配置的垄断格局。
第三,海外并购的主体是国有企业,不能失败,失败也是英雄。没有股东的责任追究,没有透明度和程序化规则。多少年后,再来个几千亿资产剥离就万事大吉了。
还有许多技术、文化、政治的问题。总之,在这样一个非市场主体的环境中,提倡中国海外并购的高潮值得怀疑。
还是将基本功放在本土吧。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大势所趋,但不应是政府的大事,是企业的市场行为,特别是市场企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