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还要读杰克韦尔奇么?

(2012-10-25 14:40:11)
标签:

杂谈

  全球并购研究中心 王巍



  中国的企业家为什么喜欢杰克。韦尔奇,或者至少要表现出自己欣赏这个在根本不同的经济 环境中获得成功的美国经理人?这也许是一个让人不屑一顾的问题,或者是多少有些可疑的诘问。中国正在与全球经济接轨,先进的经营理念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韦尔奇的经验可以在中国复制等等都是言之凿凿的说辞。但是,日本的、德国的、其他先进国家的经验似乎更接近于中国的实践却在一轮轮引进后渐次地被淡忘,而 且同样著名的美国企业大腕儿也并未得到如此优厚的礼遇。看来,许多时尚的东西并不需要理性的分析,时尚就是时尚!



   2004年中,在韦尔奇来华布道的四场讲演中,笔者有机会以主持人的身份向他提问:你是伟大的经理人,但不是创业者。如果你是创业者,你还会是今天的韦尔 奇么,通用电气也会是今天的通用电气么?韦尔奇顾左右而言它,继而反问,你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笔者解释,在中国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 的同时,还必须是一个创业者。两者的心态是全然不同的:管理者是在一个稳定的制度下精细化管理,即所谓的六西格玛模式。但创业者则是在一个变革的制度下不 断打破规则地发展。两种心态交织起来正是中国企业家目前的困境。韦尔奇立即诙谐地向在场的上千名听众说,“中国不应当受到西方管理理念的困扰,那些都是胡 说八道”。



   但是,韦尔奇的书照样卖的火!那些以进入全球500强为使命的国企领导人案头供奉着《杰克韦尔奇自传》,那些自以为可以成为中国产业整合者的民营巨头也在 讨论韦尔奇的经营之道。数以百万的各种韦尔奇相关的书籍则纷纷进入寻常百姓家,所谓洛阳纸贵正其时也。难怪韦尔奇的新太太苏姬在充斥世界的韦尔奇管理经典 中又悍然添上一本新著:《赢》。六月初,笔者在韩国参加研讨会,看见街头巷尾都是《赢》的广告和韦尔奇的大头像,回到北京,案头赫然放着一本朋友送来的中 文版。私下期望看到作为管理学专家的苏姬对作为企业家明星丈夫韦尔奇改造的效果,便手不释卷地匆匆浏览了一遍,居然发现了许多新的东西。



    首先,叙述的角度和语言大有调整。韦尔奇颇为英雄主义的居高临下的教导被调整为对话式的讨论和解释。由于本书是韦尔奇夫妇周游列国的产物,面对不同语境和 体制的企业家群雄,韦尔奇必须用简洁的言语诠释复杂的情景、商业逻辑与合理结局。花拳绣腿故作神秘的东西剔除后,轻松的经典就成为可能了。例如,本书开篇 就直奔主题:“自然,企业争取赢的手段必须是光明正大的,应该很干净,遵守规则,这是先决条件。那些用不公正的手段去竞争的公司和个人没有资格谈赢。”不 绕弯子,没有道德说教,韦尔奇上来就将那些自以为是的利用种种特权却出没于市场的伪企业家们(无论是政府旗下还是江湖道上的)区别开来,说明这本书并不是 送给他们的装潢秘籍。的确,信奉韦尔奇并不能帮助这些依赖种种政府或江湖特权的机构跻身与全球优秀企业群体。



   其次,脱离商场几年后,韦尔奇在苏姬的影响下更具有公众责任的意识,而不是他在自传中那样或隐或现地自我辩解。圆滑世故的老辣在浪漫情愫的瓦解中转向率真 和尖锐,而这才是读者更希望把握的企业家本性。毕竟,著名的企业家太容易成为公众中的政治家了,普天之下,莫不如此。例如,韦尔奇在批评目前在美国监管当 局如日中天而企业界却是敢怒不敢言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时指出该法案赋予独立董事高于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其他董事的权利,这将“在企业最需要的时候把 拥有良好判断和经验的人士排斥在外”。这样直白而且到位的表达自然是摆脱了利害关系后更为清醒的判断,也许对我们中国的类似情形也大有益处。成为社会贤达 的韦尔奇的确与我们所“熟悉”的商人韦尔奇颇有差异了。



   第三,韦尔奇体系是庞杂而沉重的,可以让我们装点门面或提高品相,但我们的企业家能读懂多少?能应用几何?望洋兴叹的成分居多。但韦尔奇娓娓道来的直觉体 验却是弥足珍惜的,看上去有点杂拌的观点常常比强撑成体系更见功力,也更加中肯。《赢》就是这样的散乱,却是令人亲切,更有收获。我只从感兴趣的企业并购 方面入手,短短的一章20页,韦尔奇讨论了七个并购陷阱。个个似曾相识,但却别有深意,实在是值得把玩的一章!我相信各路企业家都可能从中得到启迪自己的 东西。



   我们熟悉的商人明星韦尔奇已经招摇地来了,走了。作为社会贤达的韦尔奇这次颇为收敛地来了,我们的企业家们还会有兴趣看这本书么?也许,不再成为时尚的韦尔奇才是我们需要读懂的韦尔奇。





  2005-6-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