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并购时代的阳谋轨迹》序

(2012-10-25 13:35:26)
标签:

杂谈

自序



  两年前出版的《并购时代的旁观侧语》一书获得许多业界朋友的鼓励,销路似乎也不错。对文人情结不免是个安慰,于商人身份也算是个镀金。作为执著于推广并购理念并奔走于企业重组并购和产业整合操作的笔者而言,写作更是一个品味现实和观察前沿的平台。

两年来,以企业为中心的重组并购浪潮正在迅速提升为以产业为中心的价值链整合过程。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笔者的观念和推断,这本《并购时代的阳谋轨 迹》就是新的思考与对话的产物。诚然,笔者曾面临各界许多苛刻的或客气的批评。在感谢大家的美意之外,仍是在若干朋友的怂恿下再接再厉编出一本类似的续 集。众矢之的的缺点,或曰特点,仍然是大体不改。何以如此“刚愎自用”,不得不在此略有交代。

批评之一,立论缺乏学术性。言之有理, 但本人从未有为学术立言的雄心壮志,大可“顾左右而言它”。为业界拓言路起见,无妨赘言几句。何为学术,特别在并购这个错综复杂的企业动态成长过程中?依 我浅见,学术圈与实业圈从来是两个彼此暗地里互相棒杀却不免表面上互相捧杀的群体。两个群体实际上始终采用各自不匹配的语言规范、思维逻辑以及成就感。理 论联系实际,这是两个群体共同追求了几千年的上佳境界。今天看来,尽管口号喊得热气腾腾,实际运做中却是渐行渐远。或许两个群体本身就是阴阳平衡的两极, 何必要刻意求同呢?看到那些从未在企业干过一天连自己助教都调教不好的教授们,那些从未看懂过一份财务报表的博士导师们都可以在EMBA的课堂上对企业家 们高谈阔论指手画脚,笔者平添一份胆气,编集了这本小书,略表对学术界高山仰止,虽身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的追随。

  批评之二, 文风不够严谨。大概是口语对话和现场演讲的内容较多吧。首先说明,笔者不是图省力省时,有经验的作者知道,将现场记录的演讲调整为可以刊出的文章往往比动 笔写一篇更为费力,况且文论本可以逻辑有力,论点清晰。其次,口语化的文章更容易与读者交流。有时境感,亲切而中肯;没有匠气,避免在写文章时自我阉割许 多不够自信的论点,而这些论点也许可以启发读者的思考;第三,不成熟的思维过程和表达方式更利于读者的反馈与挑战。事实上,许多读者在书中发现了相当多幼 稚、不成熟乃至错误观点和逻辑,他们在来信和邮件中那种难以掩饰的喜悦和急切的挑战态度恰恰是我回应并思考的源泉和动力。谢谢各位批评者,特别是几位因此 而成为合作者的朋友们。

  批评之三,自以为是,坐而论道。出书,当然就是自以为是,自以为不是,岂敢放任流毒社会。但笔者决无强加别人 之意,此为“旁观侧语”的本意。似是而非,乃题中常有之义,知识的进步便是源于无数是是非非的辨别和转换之中。笔者热切希望各位同道口诛笔伐一番,切磋技 艺和观念,推动并购业的发展。至于坐而论道,则是双重意味。其一,无道之术难成大器,起来行须先明道;其二,并购与任何企业经营行为一样,都是在“不完美 市场”上利用信息不对称而构造的一系列基于营利的“阴谋“活动。操作技巧的高下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判定的,因人而异。事过境迁则操作技术立显平淡无奇,渲 染太多令高人耻笑,更何况有替客户保密之约束。胡乱编上几个案例本非难事,但笔者更劝读者去翻翻大学教授们的教科书,那里更为精彩神奇,以至于让我们这些 整天纠缠在操作中的商人心神不宁,自认朽木难雕。

  笔者多年以财务顾问身份行走于商界边缘,不断从企业家并购实践中汲取养分,与学者专家讨论问题,或有所得,亦有所惑。今结集付梓,一如既往地为并购摇旗呐喊之际,更希冀读者指教于前,则幸甚。


  王巍(www.mergers-china.com)

  2004-3-20 北京





  并购时代的阳谋轨迹

  王巍 著



  自序



  民间的视野



   并购:中国产业重组与产业竞争的主流平台

   2003,并购的运动与规则

  [附] 2002年中国十大并购事件评点

   2004,关注中国的产业整合

  [附] 2003年中国十大并购事件评点

   全球并购对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

   并购的历史与中国并购的前沿

   图解中国国企的并购重组

   外资并购与产业竞争

   外资并购与国有产权重组的交易

   中国靠什么在全球化中生存

   住宅业融资的格局与金融创新空间

   并购与企业竞争力的漫谈

   并购融资的战略与技巧



  边缘的声音



   并购:创新者的游戏

   TCL汤姆逊合并案赏析

   反思勾兑经济

   新住宅运动与先行者的魅力

   轻伤不下火线?

   重新认识“国有资产流失”

   企业家从事并购的三项素质

   重新审视与外资的“合谋”

   以平常心看待证券市场“边缘化”

   迎接放松管制的时代

   东北振兴、强势政府与区域文化

   探索新动力的中国企业家们



  对话与讨论



  MBO,从阴谋走向阳谋 [与牛文文]

  [附] 中国企业家心照不宣的一根神经

  企业对国家和政府的要求 [与高世辑]

  请高抬政府这只“闲不住的手” [与蔡重直]

  关于外汇注资银行的几大疑问 [与蔡重直]
  

关于全球化过程中国家的金融安全 [与夏斌]



  附录



  中国并购指数(China M&A Index)及2002年数据分析

  中国并购指数(China M&A Index)及2003年数据分析



  中信出版社2004年8月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