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滋兰树蕙引领风气的学者——刘锡诚先生访谈

(2021-05-17 15:08:01)
标签:

民间文学研究

田野调查

参与观察

原始艺术

分类: 艺文随笔

滋兰树蕙 引领风气的学者

-----刘锡诚先生访谈(解说)

刘晔原

 

刘锡诚先生生于1935年,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做过新闻编辑和记者,当过文学编辑,担任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要领导。和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下放农村劳动、到五七干校改造,经历文革岁月。但是艰难困苦,挡不住先生追求学问的脚步!多次的转向,成就了先生的广博:先生以自己的睿智和坚持,成为众口交誉的文学评论家、独树一帜的民间文学研究者和成就一代风气的领导者。

对文学的爱好,是先生从中学时代就矢志追求的理想,这是他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使得他在《人民文学》和《文艺报》工作期间,编辑、研究、写作三管齐下,写书、编书、评论,硕果累累,走上了至今不懈的文学之路。

在学术的道路上,先生影响最大,用力最勤的是民间文学研究。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先生重新回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担任领导开始,直到1990年,先生全身心投入民间文学学科之中。开创了 “强化研究”的学术风气,多次组织各种层次、各民族的理论研讨会,培养人才,亲自撰文,开展国际合作,引进“田野调查、参与观察”,在民间文学界开创了一个中外合作研究的局面。

受北京大学乐黛云的启发,中国文化中的象征问题进入先生的研究视野,他和王文宝先生组织全国民研会系统的文化研究人员编撰了《中国象征词典》(1991),在我国开启了象征研究的热潮。先生运用象征理论或从象征的角度所撰写的文章,后来结集为《象征——对一种民间文化模式的考察》。

为了扩大民间文学家的视野,吸收不同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先生从1992年起,用六年的时间,一面系统阅读考古发掘的报告和考古学的著作,一面做田野调查,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原始艺术》(1998),从而把民间文学的研究从文学视野和方法扩展到原始艺术、文化象征和民间信仰等各领域,推动了民间文学从单一的本体研究向文化研究的拓展。

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是先生的一部代表作(2006)。这是经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的庞大课题,先生以求真、求新,求深的精神究了百年民间文学学术史,建立了独立的百年民间文艺学学术体系,展现了在文化对抗与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的民间文学学术发展历程的特殊性,受到学界高度认同。

2002年,冯骥才先生发动了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继而国家文化部于2003年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4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接轨,改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始进入中国官方文件和学坛。民间文学以及民俗学遇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繁荣时机。先生相继被聘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中国民协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为此,先生自觉地打破了惯常的生活,参与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的编写、定稿,撰写与保护的实际工作有关的探讨性的文章,为留住中华文化的根脉而呼号!

今年,是刘锡诚先生学术生涯6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为此召开学术研讨会,老朋友和中青年学者闻讯而来,在校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慕名而来,40余人济济一堂,为先生在文艺理论、文学创作、俄罗斯文学理论译介、民间文艺学、领导民间文艺事业五个方面的丰厚学术成果点赞、为先生倡导的研究风气和求真求深的研究精神点赞!为先生孜孜不倦为民族文化留根的自觉担当精神点赞!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先生的勤奋、执着,让所有参会之人钦敬和仰望!

求真索源,心声成文多卓见;滋兰树蕙,情凝后学有高风!是大家对先生的共同评价!

让我们恭祝先生健康长寿,学术精神长青!

20144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