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录-刘锡诚/刘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标签:
思想道德网传统威化思想道德生生不息文学人生 |
——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刘锡诚先生
刘锡诚口述/刘
编者按:
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常常为我们伟大民族深厚的文化而感到骄傲。同时,值得我们敬佩的是,有一批文化工作者孜孜不倦地为复兴传统文化而奋斗。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员刘锡诚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文化工作者。今天,作为中华人才思想道德网的记者,很荣幸采访到了刘锡诚老师,请他为我们谈谈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
被访人:刘锡诚,男,山东昌乐人。1935年2月生。1957年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新华通讯社、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任职。1997年退休。历任《人民文学》编辑部评论组长、《文艺报》编辑部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员、常务副主席兼分党组书记、顾问,《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评论选刊》、《中国热点文学》杂志主编。退休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论研究室研究员。社会职务:曾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旅游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对外友好协会理事。现兼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访谈人:刘
访谈时间:2009年8月31日
访谈地点:刘锡诚先生家中
图为刘锡诚老师正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

在我们谈到传统文化时,刘先生说,自五四运动到八十年代末,学术界一直公认文化应分为精英文化和下层文化。九十年代初,西方人类学开始进入中国。受其影响,政府文件中逐渐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这种分法只是形式上的区别,而非学科性的。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说是民间文化,下层文化,更多的是注重创造者的社会地位。它的创作和传承是口头性与群体性的,这就是所谓的“民族文化记忆”。正是像流水一样奔腾不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间文化遗产,反映了、体现了和传递了民族的文化精神。
刘老师说,在全球化形势下,有一个问题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即: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是什么?
新儒学认为,和合、中庸之道即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但刘老师认为这失之偏颇。理由是:儒学属于精英文化的主要代表。它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只是士大夫阶层的信仰。举例来说,我们在抗日战争面对日本人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说“和为贵”,没有办法说“中庸之道”。所以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精英文化并不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那么,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究竟是什么?
刘老师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上层文化和普通老百姓所创造和享用的下层文化一直处在对抗与交融之中,但要建设完整、科学的中华文化,必须有效地整合这两种文化。民间文化中到处都洋溢着的“生生不息”的意识,这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生生不息”的涵义,表现在家族、家庭和生存上,就是对生命意识的崇尚;表现在国家、民族、个人安身立命上,就是对自强不息的崇尚。
说起民间文化,刘老师说,民间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民间文化一直是普通百姓的精神慰藉。它强力渗透到传统文化之中,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是在农耕文化条件下生长出来的家族社会,家庭对于中国传统和人们的思想道德的维系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与西方是有很大区别的,西方关注的是社区、村落。他们没有太多的邻里关系,父母子女之间更多是平等的,而非长幼有序。其实,正是中国文化中的乡土观念、家族观念才使得中华民族有着惊人的凝聚力。
2009-08-31-
(编辑:过辰辰,记者:刘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