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心理学选择性综合症潜意识杂谈 |
分类: 成长与自我否定 |
刊登于《南风双周刊》创刊号
分析:
对于类似的情况,民间俗称:选择性综合症。这名称通俗好记,又意义深刻,至于心理学里究竟有没有这样一种“病症”,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有些人喜欢对比着星座来看选择性综合症,比如,很多带“双”的星座都会多少有选择性综合症的症状:双鱼、双子、天平……能想起来的也就这些了。感觉这说法也挺靠谱的,选择,顾名思义,就是多给一个答案,在塔罗牌的体系中,所有“2”的数字都代表了一种选择、决定、矛盾以及衡量。不过,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这里面还大有文章。
选择,意味着责任和承担
无论你选择有卷心菜的A套餐,或者有花椰菜汤的B套餐,结果都有相同之处:必须吃掉或者浪费掉不喜欢的那部分。大部分人都会觉得,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咯,有什么关系?可是有选择性综合症的人,他们往往无法忍受让自己不满意的结果。可是有趣的是,假如告诉他:只有A套餐可以选了!那么他丝毫不会有纠结和痛苦,也不会再为那不满意的结果而懊恼了。
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每一个选择里面,都含有“责任”与“承担”的后果。他并不是害怕卷心菜,也不是讨厌花椰汤,而是无法面临随着卷心菜或花椰汤带来这份承担!这承担就是:无论卷心菜还是花椰汤,喜欢或是不喜欢,我都有信心能够搞定!
法国心理治疗师皮纳认为:“那些不作决断的人是在等待别人替他们作出决断。他们由此而不用承担因选择而导致的责任,也就不会有责任的负担了。”
心理学对心灵上的“成年人”有个定义:1、有权利去选择自己想要的;2、能够为自己所选择的结果承担责任,无论这结果是怎样的。
由此可见,有选择性综合症症状的人,也许潜意识里都住着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孩。小孩的特点就是调皮了、做坏事了、打架了……结果都有父母撑着,他可以只做自己想做的而不承担结果。选择性综合症的人不也是如此吗?只想要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却无法面对和处理。
可换个角度想,他们真的是无法处理结果吗?当然不是,他们只是不知道自己可以很好的承担结果,他们任内心的小孩肆意的调皮了一下。因此,只给他一个选择的时候他就能够欣然接受而且处理得很好了!
幼年时期家庭教育模式是根源
假如再往下深究这个问题:其实每个成年人心里都有一个孩子,但大多数人都在最恰当的时候才呼唤出那个小孩,可为何有选择性综合症的人偏偏要让潜意识里的没长大的孩子没头没脑的肆意妄为呢?
有一部分人的问题是来自幼年时期的家庭教育模式。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照顾得太过周到,从孩还在襁褓之中就为他的人生做出所有选择:多穿还是少穿一件衣服、多吃还是少吃一口饭……如此这般无微不至,直到孩子慢慢长大,读小学、中学、大学了,父母们还是认为孩子依然是襁褓中不知冷暖的孩子,不但生活中替他选择好穿什么、吃什么、用什么,就连孩子读书选什么专业、恋爱交什么女朋友都要替他安排、替他选择。这样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固然是生活、工作、成家全部无忧,但孩子却永远学不会做选择,更加无法承受因选择而需要承担的责任,哪怕这选择两个结果都是自己想要的,他们也无法分辨,究竟哪个才是最想要的。再说严重点,孩子长大后可能就不自觉地以为,可以不受任何惩罚、随便改变想法,或者不兑现自己的承诺。这样的父母就促使孩子成为永远没有定性的善变之人。
如何改变?
如果你也有选择性综合症的症状,那首先恭喜你: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就是解决的开始。具体怎么做呢,以下几个方法供参考:
1、想象法:面临选择的时候做一个假想,这个假想就是你目前只有A选择,选择了A的后果会怎样呢?想好了之后,再假设你现在只有B选择,再想象一下选择之后的后果。注意体会当你选择结果之后是感受,千万不要用理性和逻辑去判断。最后,做出你感觉最好的那一个选择。
2、偶像法:找一个平时你最崇拜的人,最好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接触的人,比如说:爸爸妈妈、老师、领导、有决策能力的朋友等等,每当你作决定时,就想象这个人会作怎样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