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微博上问我:爱情的实质是什么?是不是就是让人现实,总觉得很悲剧,还有真爱么?
我回答他:我不知道,真不知道,爱情是什么样,你得去体会,那细细的喜悦和酸楚,是任何语言都无法言尽的。
无论是在爱情中、憧憬着爱情,还是怕伤害远离爱情的人,也许内心都对爱情的概念隐隐存在疑问,它既不决定生活,也不依赖生活,可多少人为它大哭为它大笑甚至伤害对方伤害自己。久而久之,它变成一个信仰。你信或者不信爱情,决定了你是否允许自己在爱情中付出,是否可以对伤害奋不顾身,或者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虽然身体活动如常人,可是情感上早已变做了植物人。
于是,又有人问:如何才能在爱情中避免伤害呢?
在沟通的所有项目中,语言只占7%
也许有人一生都在寻找两全的方法。这让我想起一本叫《三体》的科幻小说,三体人不明白思维和表达之间有什么区别,在他们的世界,思维和想法是全透明的,“口是心非”这个词只有强大的地球人能做到。
爱情中多见口是心非的事,真真假假多了,伤害就随之来了。
曾经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认为两个人在一起,有什么说什么最好,不要把想法藏起来,要经常沟通,经常谈谈。
我问她:你和他就是这样做的吗?
她有点无奈:每次都是我在说,等我说够了,他半天憋出一句“嗯,有道理!”然后就没下文了。
我说:其实,有时候并不是他不肯多说,而是他在说了,你却没听见啊!
表面上看,人与人都是在使用语言交流、沟通,我们很难想象没有言语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可是,沟通学里有这样一个公式:交际双方的相互理解=语调(占38%)+表情(占55%)+语言(占7%)。语言只占沟通效果的7%。
所以,不要责怪对方说得太少,也不要总是一个人拼命说个没完,对错和情感根本不成正比。不如静下心来,体会对方每一句话里的情绪、每一个表情、每一种行为。你看见他真实的内心,你就避免了伤害的第一层。
当我们刻意避免什么的时候,什么就会找上门来
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多次提到《水知道答案》和“吸引力法则”,听上去有些玄妙。让我们用科学的角度换一种思路分析“吸引力法则”。
人类大脑的信息接收功能是无法识别汉语中的“不”这个词汇,当然也包括“不”的同义词,一些否定性的词汇。于是,就产生这样的问题:当你说“我不紧张”的时候,大脑接受的指令就是“我紧张”,身体于是给出的相应反应,你就越来越紧张。可是如果你尝试告诉自己“我很放松”,身体同样也会有相应的反应。
回到“避免伤害”的主题上同样如此。当你大脑里想着“避免伤害”的时候,你就已经朝着那些有伤害潜力的爱情直扑过去了,别以为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只是运气背,我们的潜意识可厉害了,完全有能力识别“此爱情是否具备伤害潜力”!
这就像一个哲学命题,你必须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爱情。尤其是那些收到过伤害就像害怕井绳一样,谈爱情色变。真有这么恐惧吗?还是你的恐惧本身让你恐惧呢?
吃了糖衣扔回炮弹的好事,可别想了
中了糖衣炮弹,你想吃了糖衣扔回炮弹?没门!
这是个蛮好的比喻,爱情就像是糖衣怕炮弹,包裹着糖衣,内里却是逃不掉的伤害。好吧,甜蜜和痛苦就是一对双胞胎,相依为命,谁也分不开他两。
如果你还活着,如果你还是个人,如果你多少还有些期待爱情,如果你还没有笨到猪头,如果你还愿意做一个勇敢的小傻瓜……体验人生,勇敢去爱。千万记住真正的勇敢不是退在封闭的胶囊里,也不是完全没有恐惧,而是带着恐惧,也能够勇往直前,去体验真实的、充满喜怒哀乐的生命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