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北京稻香村池向东
北京稻香村池向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445
  • 关注人气:2,3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夕和两颗星星的故事

(2012-08-15 14:44:37)
标签:

七夕

财经

分类: 2012感悟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

 

这是一个关于星星的节日。

 

距今4000多年,是中国夏商时代,每到夏秋之际,天空有两颗引人注目的亮星。不知是谁,亦不知具体年月,将一颗称为牛郎星,把另一颗叫做织女星。我们远古的先人历来“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以此了解和认知自然社会,所以有“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的说法。关注星宿,顺理成章,至于这样的命名,又十分合于当时农耕社会中男耕女织的原始田园生活方式。

 

到了周代,对牛郎、织女二星的认定,已是尽人皆知。《诗经·大东》中就已经有了“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皖彼牵牛,不以服箱”的描述。意思是:掂起脚尖的织女,从早到晚在用梭往返织布,明亮的牛郎,为什么不拉上有车厢的牛车。这是运用比兴的方法使两颗星人格化了。

 

到了汉代,牵牛织女二星之间就被赋予了情感联系。《古诗十九首》之一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诗主要是写织女的思恋,思恋谁呢?无疑是河对面的牛郎。而“终日不成章”一定是从《诗经》中“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句来的。

 

牛郎织女作为有情节的故事,见于南朝时的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孙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紝。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这里不仅使牛女有了关系,而且明确他们已是夫妻。

 

但如果以星象表征抒写情怀只是在读书识字人中,也就不会有今天牛郎织女的故事和节俗丰富的七夕节。正因为中国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才使这天文、天象化入了人间文化生活的气血之中。经年历代,不论是国都府城,还是乡野农舍,不论是富贵大户,还是贪贱人家,在夏秋室外纳凉之际,当夜空闪烁着明亮的群星之时,祖辈弄孙,亲朋闲话,都会指认星斗,并讲述那星星的故事。于是,有铺张、有演绎、有剪辑、有遐想,七月七日天河配,天上织女会牛郎的故事就越来越完整、自然和生动,世代传承,广为人知。同时,民间又以七月七日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从晒书、晒衣习俗为起始,生发出诸多寄托理想的乞巧乞文乞福的节俗。其间,又有文人墨客创作诗画以记载,就连唐代大诗人杜甫都写过一首《牵牛织女》:“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大多是天、神、人合一的,牛女的传说亦不例外。

 

其实,牛郎星即天鹰座α星,距地球16.7光年,直径是太阳的1.6倍,表面温度7000℃。织女星是天琴座α星,距地球26光年,直径是太阳的3.2倍,表面温度为8900℃。这两颗星均是北半球最亮的星之一。

 

托尔斯泰说:“科学乃发现,艺术则是创造。”星星在天上,人们可以发现它、研究它、认识它、这是科学。但想象它、创意它、融入它,这是艺术。

 

七夕以天文化育人文,以人文教化众生,提高人之精神,兴发人之志气,开启人之灵性。这正是中国的农耕文化,也是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艺术人生。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与星星相关联的节日。这个节日真的很古老、很优美、很浪漫、很中国、很天人合一。

 

2012年8月1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