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过去,老北京人管中秋节叫八月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家住在鼓楼东大街,那时,北京的商业区有三处,叫“前门、东四、鼓楼前”,即使是买卖家集中的地方,也没见象现在中秋前夕这么琳琅满目,堆积如山的月饼。我只依稀记得自来红和提浆月饼,倒是兔儿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约我五、六岁时,八月节前一天的下午,母亲带我出门,在路过小经场附近时,见路边的地摊上摆着大大小小的兔儿爷。母亲看我喜欢,就掏钱买了一个,大约半尺高,我高高兴兴地抱着。没想到快到家时,不知脚下被什么绊了一下,一个马趴摔倒,泥塑的兔儿爷也粉身碎骨了。我趴在地上大哭,怎么说也不起来,据母亲说我从小脾气很拧。直到说带我再去买一个,才破涕而笑。迤后的很多年,我再也没有见到过卖兔儿爷的了。
八十年代初,我到北京稻香村工作后,年年要做月饼、讲节俗。我查看许多书籍才知道,兔儿爷滥觞于明清时的京津地区。《京都风俗志》记载:日间市中,以土塑兔儿像,有顶盔束甲如将军者,有短衫担物如小贩者,有立起午如饮酒燕乐者,大至数尺,小不及寸,名目形象,指不胜数,与彩画土质人马之类,罗列高架而卖之,以娱小儿,号为“兔儿爷”。兔子和中秋有什么渊源呢?因传说月亮上有兔子捣药,所以,月亮又称金兔、玉兔。兔子是怎么到月亮上去的呢?《大唐西域记》中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老人饥饿难耐,在河边碰到一只兔子,请求兔子给他找到急需的食物。兔子实在找不到,便自己跳入水中,“敢以微躬,充此一餐”。原来这位老人是天帝化身,感动于兔子的善爱献身精神,为使其“不泯其灭”,所以,“寄之月轮,以传后世”。
1996年中秋前,我生出一个想法,要让消失已久的兔儿爷回归。于是让正在清华美院读书的儿子找资料,为我做了两个兔儿爷的样本。我带上样本到无锡惠山泥人厂,一下订制10万个。那一年,北京市场上可以买到久违的兔儿爷了。此后,每年中秋北京稻香村的店里都会摆上一对儿1米多高的大兔儿爷,近年又摆上了有各种形象的“兔儿爷山”,引来许多顾客欣赏和拍照。兔儿爷成了北京稻香村中秋月饼的形象大使。
去年中秋之后,我在南锣鼓巷淘了2个用软陶制作的兔儿爷,一个是头戴乌纱帽的,一个是双手作揖横骑在一头大象背上的。比起泥塑的兔儿爷,这种材料和工艺做出的兔儿爷,无论色彩上、精致上、坚固上都胜过几筹。其中戴乌纱的那个,我送给了绿宝油脂公司外方的技术总工,是一位以色列的犹太人,大家称他老艾。看到这个很中国的小玩艺,他笑得很开心,说一定带回家,摆到书房里。兔儿爷总算也出国了。我的那个骑象的兔儿爷至今也摆在我书房里,每天笑容可掬地给我作揖打礼。
节序轮回,很快又要到八月节了,天上那一轮月亮又该圆满了。我也依旧忘不了我和兔儿爷的这些故事。
2011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