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经营与管理 |
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或汤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可是,元宵和汤圆有什么异同,说法不一,混淆不清,包括一些书刊甚至辞典上。
元宵节起源于汉,经自汉以后的历代演化,做为元宵节必不可少的食俗,元宵和汤圆在不同时期和地区有不同的做法、吃法和称谓。
汉代时称水点心。隋唐时称汤中牢丸,是在烧开的汤中投入糯米粉丸子煮熟,汤中加入糖、桂花等佐料,实际上是一种甜味的无馅圆子羹。宋代时才包馅,称乳糖圆子,因煮后浮于汤上,又称浮元子。明清时有的称糖元,有的称元宵。此外,各地叫法也有别:江苏淮安称汤圆、圆子;无锡称团圆;浙江湖州称灯圆;河北定州称油锤粉团;辽宁等地称元宵。还有许多别称,如面茧、粉果、元宝、圆不落角等。
从地域来看,元宵的叫法主要在北方,而汤圆的叫法,多在长江流域以南。
逐渐地,不仅称谓不同,在用料、工艺、口味上也有了南北文化渊源的区别。
元宵和汤圆所用的粉:元宵用的粉,是将糯米浸泡、冲洗、沥干、碾压、过箩,加工后的粉潮润、较粗,称元宵粉。汤圆用的粉是将糯米淘净,加水磨制,粉浆经脱水后,成为细腻的干粉,称汤圆粉。
元宵和汤圆使用的馅料:元宵馅多为甜馅,将各种果仁、蜜饯,加糖加粉拌制后,切成手指尖大小的方块。汤圆馅或拌制或炒制,甜咸荤素均有,馅比较细软。
元宵和汤圆的加工:元宵是摇出来的,将备好的方块馅过水,在元宵粉中滚,取出来蘸水再放到粉中滚,反复多次,越滚越大,成为元宵。汤圆是包出来的,将汤圆粉加水合成粉团,揪一小块粉团摁扁,再取一小块馅料,用粉团将馅包住成为圆形,即是汤圆。
元宵和汤圆的口味:元宵煮熟后,松软膨胀起个儿,因表面有浮粉,汤较浊,皮软糯,馅中果料多、香甜,有米粉的香味、汤也很好喝。汤圆煮熟后,表面光滑,汤水清,皮细软,馅细流质,但少米粉香味。
http://s12/middle/630c438et803ae2574f5b&690
http://s10/middle/630c438et803ae2a39819&690
由于以上的区别,元宵、汤圆各有风味特点,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评判。
总之,北方人习惯和喜欢元宵,南方人习惯和喜欢汤圆。近年来,南风北渐,又加上汤圆生产逐步机械化,采用速冻工艺,保质期延长,进入北方市场,不少北方人也接受了汤圆。而元宵工艺传统,基本上手工生产,需要寒冷的天气,保质期很短,只能现地制售,不可能走向南方。北京稻香村的元宵不仅名噪京城,而且成为北方制作水平最高,加工规模最大的食品企业。
笔者发现,北味元宵和南味汤圆有更深层的文化风格上的分别。
元宵就象北方人,粗犷、豪爽。有楞有角硬硬的方块元宵馅,石碾滚动压出的较粗的米粉。摇元宵时,能干的伙计拉动大笸箩,边跳边喊边唱小曲,引得逛灯的人驻足围观,怎一个“闹”字了得。
汤圆就象南方人,精细柔静。又软又细糯糯的荤素馅料,石磨转动磨出的细细的米浆。包汤圆时,年轻的女子舞动指尖,坐在案台前一个一个地包制,远远传来江南丝竹的乐声,怎一个“巧”字了得。
清人符曾诗“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写的是北方帝都灯节前冒着寒风叫卖元宵的热闹。
宋人姜白石诗“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记的是南方古城元宵夜风雨之中叫卖汤圆的情致。
元宵佳节,普天同庆,都是为了一个圆字,天上月圆,家人团圆,事事圆满。不论是吃元宵还是吃汤圆,与元宵节的其它活动一起已成为带有民族基因的一种文化仪式。
2010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