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西医关起门来的大辩论

(2009-09-28 09:38:00)
标签:

杂谈

最近有一帮特别著名的德国神经病学学会的专家要来我们医院交流学习,中医怎么治疗中风。其实在我们神经内科的中西医结合病区,毫不夸张的讲,中风治疗效果肯定比单纯西医的卒中单元要好。但是我们讨论如何让德国人能理解我们的思路,认同我们的疗效,发现非常困难。西方科学家追求实证,统计学差异。而我们却常关注于患者的一些证(气虚、血瘀、痰阻,窍闭等)的好转。最后我们自己甚至开始激烈争论起来,我甚至还追到同事(罗教授)家里,蹭饭吃,顺路接着争论,回家躺床上,还是觉得想不通,还跟家人讨论半天,真理是越辩越明,最后总结如下:

1.中医是宏观思维,西医是微观思维,宏观可能导致理论模糊不清,微观可能导致过分追求细节。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就是缺乏逻辑和演绎推导的,西人用统计学,用数字,用对照试验这些方法来求证科学的方法,与中国思辨论道,“内证”是两条道路,仿佛金庸武侠小说里的,练功有从外往里练,也有从里往外练,但是最高境界是内外相通。

2.外柔内刚的罗教授看法是对的,她坚持用科学求证中医有效性的思路是对的,这才是中医走向科学,向前发展的道路。她先生说得更对,有事必有其道,有其道必有其事。先用西方的方法来解释中医,解释地通的就解释,展示给大家看。解释不通的先放一放,等西方科学再发展了,再来解释。

3.我思考问题往往过于冲动,感性多于理性,比如提出“患者自己觉得好了,但是客观指标未见改善,算不算好?人作为个体,他的主观感受应该评价和重视吗?”这个问题其实太人文,失去医学味道。从医学角度来看,自己觉得好,不是好,还是要一些客观指标说话才算好。

4.中西医到底能不能结合,怎么结合。我师父观点是先从点的结合(从病理病机上结合),到形成一种新的理论,这才是结合,中药+西药合用,那不是结合,是凑合。而自从罗教授加入之后,我们这些点的结合也的确找到很多惊喜发现,比如中风早期,西医发现血管梗死,细胞破裂,释放自由基等很多炎性物质损害神经元,所以我师父就提出要用中医补气的方法来治疗,使细胞膜稳定性增强,损伤减少。而事实也的确证明,早期补气能提高中风疗效。这在传统中医看来是错误的,传统中医认为早期不宜补,补了会“闭门留寇”。这种完全是一种创新的理论,而我们还有很多这样的结合点,通过西医的实验室检查,动物实验也都证实了。

5.理论的研究是一流的,我原来那种学习好师傅前辈们的经验,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形成自己的内证系统,这是一种下工的想法。我再怎么勤奋努力也就是治好有限的病人,但是如果我用这些精力来研究中西医结合,提出新的行之有效的理论,就能让更多医生接受,就能去治好更多的患者,这才是上工要做的事情。我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辜负国家、社会、医学前辈在我身上花费的教育,还是要争取走更高,更艰难,但是也更重要的道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很闲,很文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